快乐赚

hr是什么姿势(HR的基本动作)

 人阅读 | 作者奔跑的小羊 | 时间:2022-12-31 01:02

一、问题的提出

主要基于两点:实际HR运作与老板期待看到的出入有点大;实际HR在推动业务这块,角色不清,使不上劲或者瞎使劲。

不啰嗦,直接说,我们先来看看老板都关心什么。

高(务)度(虚)一点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尽其流;什么都不管,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放权,什么都有序;组织有活力,经营有效益,管理有效率,好人不吃亏,坏人不得志。

接地(务)气(实)一点的:人力投入产出(ROI)、人效——”要看得见的回报“;更好地承接公司目标,服务好业务——”要懂业务,对业务负责“;干部和核心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要做好核心人才的工作“;

不难看出,企业的老板(包括经营管理团队),对HR工作的要求不低的,基本属于“既要...又要...还要...”

老板们的核心诉求可能是:HR与业务要互相打好配合,互相牵引,少操点心。

实际的情况大家都门清儿,甭说和业务相互牵引了,大多HR的规定动作做到70分就阿弥陀佛了,对于(与业务联动的)自选动作就一个姿势玩到底:躺平,一动不动。

老板苦恼的,搞HR的更苦恼,心想得使使劲,替上分忧,广泛摸索并推动业务合作伙伴的路子,不对,他们喜欢叫打法,见过的几种比较典型打法有:

1. BP打法:基本上BP还是去业务部门招招人,开会旁听一下,偶尔也发发言,表面文章要做足,心有没有过去不重要,身体要去过去,和业务部门“合署办公”,团建走几波,俨然一副 we are伐木累的温馨场面,锅来的时候,眼里互相牛鬼蛇神,心里互相mmp。

2. 辅助打法:我是来支持你们(业务)工作滴,有什么需要,你们尽管提,能奶几口是几口,奶不动是你们自己不行,起飞了给我们点个赞,要死不活了锅也是不背的。

3. 先行区打法:多见于国资国企,属于大管控,小试行的打法,大多HR仍属于行政管控部门,上传下达是主要工作,对于偏市场前端的单元多会搞几个“先行区”,试行一些市场化的东西,力求稳健,再说了国资国企差钱吗?不差钱,稳就对了~

4. 合伙制打法:别说了,搞事业合伙制吧,把事业(钱)搞清楚,简单粗暴,做一起分肉吃的那种伙伴,其他都好谈。(可参facebook、阿里、华为、万科等公司)

除了以上,打法很多,还是很重视的,搞运动式的打法常见,见效好的不多,使不上劲儿。

二、组织与人才的双轨机制

开局一张图:或可以从机制建设和人才聚焦来实现HR与业务互相牵引。

 

双轨机制建设,主要围绕组织机制和人才机制两个方面,主要内容如下:

1. (广义)组织机制

治理机制,主要指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分布与匹配;

权力机制,主要涉及总部与事业部/分公司/BU等的集分权问题、责权利问题;

组织机制,主要是各业务/职能的分工与定位,支持战略目标与制度与业务流程体系。

看图说话,单凭传统的人力资源专业和技能是搞不定治理机制、权力机制的,(狭义的)组织机制还能蹭一下,也就蹭蹭,业务硬度不够,进不去,自然进入不了公司核心圈子。几个大领导(通常是业务出身)拍定了,你搞人力的来填填空,差不多了。

好在,也不全然如此,据笔者调研工作中的访谈接触,不少的人力负责人,是有业务感觉的,甚至本身就是业务出身,他们关心机制建设的问题,尤其是权力机制问题(是强总部还是割据鼎立?是有一定授权还是事无巨细都需要上报大领导?协同的时候责权利怎么划分?)。当然,还有组织机制(分工与定位、责权利划分、业务与管理流程等等)。

显然,对于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人力负责人(公司VP级及以上)而言,组织机制建设是核心工作之一,这是他们说的总览全局,HR顶层设计。

2. 人才机制

用人机制,主要聚焦关键人员(干部与关键岗位人员)的用人标准与引进,处理老干部、空降兵与自培养人员的关系,兼顾开放性(企业文化与氛围)与灵活性(人才的流动、培养等);

绩效机制,绩效是撬动人力资源效率的核心杠杆,主要指建立与优化创造企业价值主体(关键人员)的开发、评价与分配机制,同时以此为基础,建立优化任职资格体系、职位职级体系、薪资体系、考核体系和激励体系。

说白了,咱们一起弄来的人“好不好用”、“能产生多大的业绩价值“,也别大而全了,聚焦在关键人员,比如干部队伍人员,关键专业技术人员,战略性储备人员和市场上岗位稀缺性人员。对于有的行业来说,一线优秀业务员也是关键人员,比如服装行业的金牌店长,金融行业的一线优秀投顾人员等。

显然,对于承担公司HR工作的负责人来说,人才机制也是核心的工作之一,对于尚未进入经营管理层的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不论是引进、提拔、培养、激励、保留还是淘汰,都是围绕”好不好用“和“能产生多大的业绩价值”来展开的。

三、解决什么问题

大的问题,是牵引业务的问题,不仅是人力成本中心,也是利润中心,主要看人力回报率、效能和效率。这个对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和纯人力业务(如人力外包公司、猎头公司等)的企业不难理解,对于传统制造业可能对此还会颇有微词。

我们暂不说大的,HR负责人通常而言,可能有以下几个关注点:

  • 招人的问题,尤其是核心人才的引进问题;
  • 培养的问题,尤其是关键岗位人员和一线业务人员的培养,让他们能胜任;
  • 激励的问题,人来了,如何激发大家干活;
  • 协同的问题,不同业务单元/职能单元之间怎么协同作战;
  • 成本的问题,人力成本控制与预算执行情况如何;
  • 危机冲突的问题,比如疫情以及其他重大危机的处理(罢工以及其他重大突发劳资冲突等)。

你会说,要你讲,我也知道是要做这些事情,多反问自己是真的知道吗?对于以上问题,有没有去做,且不管做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占你的时间和精力多少?做了的话,解决的怎么样呢?多反问几遍。

四、怎么解决与怎么操作

那怎么解决HR的这些问题,以实现对业务的牵引呢?

答:中长期靠机制,什么机制?组织机制和人才机制,形成可积累的架构。短期靠什么?短期靠聚焦关键人员怎么用,怎么衡量其价值贡献,并予以政策和资源倾斜。

1. 短期解决策略的三个方面

上面还是有点抽象,再具象一点,短期可以从关键业务流程梳理、关键人员组合和关键人员激励与约束三个方面来着手。

 

① 基于业务模式分析与关键业务流程梳理的关键人员识别——“识”

了解、熟悉公司的核心业务逻辑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业务模式分析和关键业务流程的梳理来找业务感觉,公司有什么业务,内在关系如何,通过什么渠道去开展,又是如何运营的等等,有几点需要强调的:

  • 通过业务模式分析与流程梳理,识别关键业务流程;
  • 通过关键业务流程梳理,识别承担关键业务流程的关键岗位或人员;
  • 提炼承担关键业务流程岗位/人员的核心能力要求;
  • 将此核心能力要求作为输入项,开展人才画像;
  • 基于人才画像,明确所需知识技能、履职经历和能力素质要求。

零售连锁业务框架(示例)

发现没有?我们是不绕绕那些人才盘点的常规方法论的,直接从业务出发的人才盘点,并以此建立人才标准,并作为人才招募的参考。(当然,也不是说基于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搞出来的人才盘点模型和方法论没有用,关键要看你怎么用,不啰嗦)

人才盘点常见的方法示例

② 基于关键人员组合的人员调试——“用”

经常看到,有些岗位换了几拨人,还是不好用,铁打的岗位,流水的过客。据笔者的观察,很多并不是来的人能力不行,很多人在其他公司/行业已有相当的履历和成绩证明,但没有用好,怎么去调试用人,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我们说要基于业务(流程)分析来明确核心能力要求,说到底,不一定是人不行,很多是前置基础,即业务流程这块有个大虫洞,谁来都得废。

通常而言,关于人员调试,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A. 基于角色的调试,以人力资源部为例,常见的三支柱COE/BP/SSC属于不同角色定位的人员调试,工作的侧重点不一,角色不一。

B. 基于业务距离的调试,我们可以以价值链体系为基础来划定业务距离,经常听到诸如“一线的炮声”,向一线倾斜的论调,大家都很关注;还有就是孵化,在一些创新型业务领域,孵化人员怎么配置,怎么调试。

C. 基于人员结构的调试,老干部、空降兵、自培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比如老干部什么时候退,怎么退?空降兵是一把双刃剑,其职业文化程度如何,与公司的匹配程度如何?自培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怎么有序有度地引入和培养?这些都需要企业视具体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试,调试的背后是用人机制的不断摸索与沉淀。

通常,年初各公司会搞人员编制计划,用人部门提需求,人力部门根据这些需求(预算范围内)开展招聘,人招进来了,怎么用那是用人部门的事情,尤其是业务部门,怎么用HR根本介入不了,怎么解决介入问题呢?我想上面已经给出回答。

目前比较火热的打造敏捷性组织,有各种理论探讨和广泛实践,我的观点:敏捷性组织主要指人才使用、人才调整的敏捷性,比如经常看到划小单元,基于业务的人员组合,架构调整,激励配套等,此处还需要有一篇专门来讲述。

③ 基于关键人员的激励与约束的度量——“量”

不少企业在会上都提价值导向,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又重落窠臼,老调重弹,绩效激励老在走形式,归根到底是绩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也并没有很好的区分绩效机制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搞了两张皮,似乎除了财务指标,没有抓手去衡量业绩贡献的大小,这是我们说的“度与量”的问题。

绩效机制,主要指明确价值创造的主体(关键人员),公正、透明地评价价值大小(适合公司的管理工具)和共识价值分配的原则。

绩效管理,主要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沟通、绩效评估系统的总和,目的在于给干部员工一个方向性的指引,让大家明确努力的方向,且通过沟通和评估帮助大家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说的管理闭环可控,程序规范。

薪酬福利,主要指基于行业特色、企业特色(阶段、体量、区域等)采用何种薪酬策略,来予以价值分配,无非升官发财,升官指岗位晋级,发财指调整薪酬区间,这是硬激励;软激励,比如一些人性化的政策(旅游、体检、配车、补贴、送MBA培训等等),更多的被看成是一种福利。显然,薪酬福利的背后是岗职体系(不然怎么晋升呢?晋升有哪些通道呢?),岗位变了,薪酬如何定?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的薪酬体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岗薪套改。

约束与奖惩,主要指对关键人员(干部及核心专业技术人才)的有关法律、行政的约束条款以及奖惩措施,包括一些竞业协议、保密协议以及一些企业内部的高压线设置以及奖惩设置,并作为激励的重要部分,有效补充由绩效和薪酬福利构成的主激励。

可以看到,围绕衡量业绩贡献大小的绩效机制,是撬动人力资源效率的核心,即一切围绕价值(业绩)来开展人力资源工作,此处我们常提的是“人才赋能”或者叫“组织赋能”,通过激励手段来赋能,同时,在很多时候对人才的培养也是福利之一,而非摊派的任务,这一观念逐步被企业管理人员所认知。

小结:短期策略主要分为三大主要工作:

  • 摸清业务,梳理关键业务流程,以此识别关键人员(价值创造主体)——开发(人才标准和人才招募)
  • 从业务距离、人员结构和角色上不断调试用人——敏捷(人才使用、人才调整)
  • 以绩效机制为牵引,构建薪资激励体系、岗职体系、培养体系——赋能(人才培训和人才激励)

 

2. 如何实施与高效执行

实施执行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讲得天花乱坠,一出去就死翘翘,也视所在的具体企业和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而定。但是也不是说无从下手,我们或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谈谈如何确保高效执行。

① 操作准备前的工作

有4个方面的清单,我们要加以审视的,这或可是操作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

  • 业务概况,行业、体量、阶段以及盈利模式、业务模式,大致做到心中有数;
  • 授权情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让你来开展工作,有无相关授权(人/财/物);
  • 资源情况,人员的基本情况,预算情况(招聘预算、培训预算等);
  • 风险评估,公司是否具备一定的资源能力、团队是否具备一定的资源能力可以有效推动事项的实施,成熟度如何、准备度如何以及关注度如何。

总而言之,先看看有多少资源(预算、人员、支持情况),评估实操的可实现性,当然,不可能万事俱备的,这是考验一个管理者水平的关键。

② 具体怎么推行

一般来说,两种推行方式。

A. 以人力资源主导的推行方式

  • 模块化的推行,这是绝大多数企业最为常见的,不赘述。
  • 项目制的推行,即以人力资源部门占绝对主导予以推行,这对强势的人力资源部门而言成效不错,人力资源内部具备方案解决和快速执行的能力。

B. HR部门与业务部门结合的推行方式

各自抽调相关人员,通常以重点工作或者项目的方式推行,难点在于沟通成本的增加和人员能力的互补性,这也是HR与业务结合常用的推行方式。

我们重点来讲HR部门与业务部门相结合的推行方式,有几个核心关键点:

—是否满足可衡量?如果以某产品完成测试上线为目标,怎么去核算,定多少绩效系数,怎么定,谁来定(是由产品、技术、人力等组成的评审会来定吗?),这些都要求是可以衡量的,要有衡量的标准;

—是否满足可以执行,工作职责什么,怎么分工,人员如何配置,工作机制如何(沟通、例会、响应),具体要分到人,并能跑起来;

—是否满足机动调整,前期定的目标可能随时会变,变了,目标调整、人员调整以及调整后如何去评估。

以上是我们在具体推行某项工作的时候常见的,也是考验具体的推动力的试验场,归根结底要回到人力的投资回报上来,那怎么推有无具体的良方呢?每个企业都不一样,遇到的问题,如果你看到告诉你怎么推的,包治百病的,十之八九都是骗子。

③ 其他关键要素

部门墙问题和会议的效率问题,在具体推动事项的时候令人抓狂,很多执行都卡在上面,推不动,即使开了无数次会,也去找各部门沟通,难搞。

姑且不去谈论某些部门人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问题,那如何穿透部门墙,有效地开会去推动落实呢?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使劲。

流程梳理,什么是流程?流程是端到端的,是跨岗位、跨部门的,流程不清晰,部门墙就难以穿透,因此我们在推动某项工作的时候,需要将涉及的核心流程逐步予以明晰,并明确关键流程节点的责任人。

会议的问题,每周例会、月度例会、季度会议,甚至有些还有日会,开了无数次会,一样的问题,重复几百遍,还是一如既往地没有去解决,为什么?背后的影响因素很多,可能是会议的技术问题,但我认为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公司的知识管理问题,就是内部有无形成对某项问题的一致性的共识(哪怕是轮廓),不是鸡同鸭讲,而是“你在讲什么我大致清楚,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我大致清楚”,在一个频道上,有了共识,我们才能说去跨部门解决问题。

可见,在推动执行过程中,除了个人层面的内在动力和执行风格,如何去解决部门墙和会议的效率问题,是提高沟通效率,确保高效执行的关键的要素,背后是涉及到的流程梳理和知识管理。

五、结语

组织与人才的双轨机制是实现HR与业务牵引的大方向,短期可通过聚焦关键人才的识别、调试和赋能激励来予以突破,并逐步沉淀,形成可积累的架构,进而打造属于公司特色的双轨机制,或可称之为HR与业务相互牵引的长效机制。

对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而言,处于爬坡阶段,HR不是坐在车上吃瓜,看前面的人卖力在拉,更不能给已然沉重的车子里搬瓜上去增加重量,而是跳下车来,下去推,或者和前面拉车的换肩,一人拉一阵子,你就有贡献。对于成熟稳定期的企业而言,可以给车子里加些重量,均衡平稳的控制,以防滑出轨道的风险。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