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赚

河阳指的是黄河的哪一边(河南地名的“黄河”基因文化特征)

 人阅读 | 作者舞动奇迹 | 时间:2023-08-23 21:14

#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

原创 牛汝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我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与社会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如邹逸麟先生所言:“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必须首先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而要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自然也就离不开黄河的历史。”河南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在诸多方面都深受黄河的影响,地名正是这种影响的浓缩反映,其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河南省名反映在黄河之南

 

河在古代是黄河的专称,河南之省名,得自于大部分辖区位于黄河之南。古代曾有九州之说,《尚书·禹贡》中描述豫州是“荆河惟豫州”,即黄河以南、荆山以北的地方是豫州,今天河南省的辖境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简称“豫”正是由此而来。

 

在地名学上,“河南”一词有一个从自然区域向行政区名的转变过程。古代依黄河的流向与相对位置,将中原地区大致分为三河地区:河南、河内与河东,均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昔唐(夏)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土地小狭,民人众。”其中河南、河内都在今河南境内。黄河过潼关后折而向东至荥阳附近,大致呈东西走向,其南岸以洛阳中心的地域即被称为“河南”。秦代在这里置三川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更名河南郡。自此,“河南”长期是洛阳及其周围地区的行政区名。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置十道,玄宗开元年间分置十五道,河南道均为其中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元代至元五年(1268年),立河南行省,二十八年(1291年)立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管辖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所在汴梁(开封)。从此,“河南”一词在行政区划层面上扩大为省级行政区域。明初将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划入,大致形成今日河南省的范围。清因之不改,直至今日,仍为省级行政区名。

 

与河南相应,古代黄河在荥阳以东,折向东北流经天津附近入渤海,今河南北部太行山以东的地域,枕山面河,四面似围,故称为河内。该地区春秋时属卫,亦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子夏居西河教授”即是此地,今汤阴县东三十五里尚有西河村。汉代置河内郡,治所先在武陟,后迁沁阳,“河内”也由自然区域地名成为行政地名。隋唐改怀州,元置怀庆路,明清为怀庆府。但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县政区的治所。民国二年(1913年)改河内县为沁阳,从此河内成为历史名词。县级政区得名与黄河有关,其中既有现存地名,也有历史地名。

 

(二)与黄河有关的县市地名

 

1.现今地名

 

内黄。传说“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曾在这一带活动。战国属魏地,当时称黄河以北为内,以南为外,有内黄、外黄和小黄。关于这一组地名,于史有证。五代时李珽从朱温北征,“过内黄,因侍立于行厩,(梁)太祖顾曰:‘此何故名内黄?'珽曰:`河南有外黄、小黄,故此有内黄。'又曰:‘外黄、小黄在何处?'对曰:‘秦有外黄都尉,理外黄,有故墉,今在雍丘。小黄为高齐所废,其故墉今在陈留。'”[21]内黄自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置县,沿袭至今,是一个千年古县,而外黄、小黄早已在历史频繁的行政区划变动中湮没。

 

浚县。历史时期黄河流经于此,古名黎阳,以黎国君臣寓居,县治南有黄河,故名。东汉应劭论其得名:“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 [22]西汉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升为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降为县,始称浚县。浚县也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延津。位于黄河以北,春秋置廪延邑,以境内有虚廪堆延绵不断而得名。公元前242年以境内多棘,置酸枣县。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以境内有黄河渡口改称延津县。由于黄河的改道,延津的位置从黄河南岸变为了黄河以北。

 

孟津、孟州市。两地隔河相望,均以古黄河渡口得名。《尚书·禹贡》注:“孟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谓之孟津。”一名盟津,传说商朝末年,周武王起兵伐纣,渡过黄河时与八百诸侯会盟于此,故名。两地在历史时期还有过其他地名。孟津地区,秦置平阴县,三国魏置河阴县,唐代更为河清县,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改为孟津县,至今未变。今孟县之地,秦置河雍县。汉武置河阳县,历代多因之。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为县,始称孟县。1996年改称孟州市。

 

三门峡黄河过潼关后折向东,切穿晋豫之间的山地,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门,依水流情况称为“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由此得名,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也位于此地。自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陕县,长期为县级政区不变。清雍正二年(172年)改升陕州直隶州。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于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省辖地级市,1962年改为县级市,1986年1月又调整为地级市。其变化过程正反映了从自然地名向行政地名的转变。

 

2.历史地名

 

河阳县。在历史上,曾因此设立过河阳与河阴两县。河阳位于黄河以北孟州市境内,春秋时晋国有河阳邑,《春秋·僖公二十八年》云“天王狩于河阳”指的就是这里。秦置河雍县,汉改河阳县,历代因之。唐代大诗人杜甫《石壕吏》诗云“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亦指此地。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升为孟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为孟县。自此河阳从行政地名中消失。

 

河阴县。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为便利东南漕运,在古汴河口修筑河阴仓,并析汜水、武涉、荥泽三县地置河阴县。以县置于黄河之南而得名,其地在今荥阳市东北。五代、宋属河南府。治所屡有迁移,皆在今荥阳市东北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广武山北大峪口徙治广武山南黄店街(今广武镇),属郑州。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省入荥泽县。1913年复置河阴县,1931年与荥泽合并为广武县,1949年并入成皋县,1954年入荥阳县。1994年撤县设市。

 

河清县。黄河之名,得于其水之浑浊,早在西汉时就有“一石水、六斗泥”之说。现代科技测量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约35千克/立方米,其浑浊可想而知。黄河浑浊,几乎是人们的常识。古人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黄河清,圣人生”,似乎黄河永无澄清的可能。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上确实有数十次关于“河清”的记载。在一些特殊时期尤其是上中游地区长期干旱之时,支流来沙减少,黄河也会出现较为清澈的时候。这在古代社会被视为祥瑞,甚至对政治活动也会有影响。

 

唐太宗贞观年间,曾在今济源境内置河清县,“以县界黄河清,因以为名”,后废。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为避讳改大基县为河清县。北宋年间迁治今孟津县城东北十五里,至今当地仍名河清村。北齐武成帝高湛曾以河清为年号,历时3年(562—565年),关于其原因,《北齐书·武成帝纪》载:“乙巳,青州刺史上言,今曰庚寅河、济清。以河、济清,改大宁二年为河清,降罪人各有差。”直到今天,河清海晏一词还用来形容天下太平。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