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赚

緌的读音(緌的读音蝉这首诗的读音)

 人阅读 | 作者xiaosong | 时间:2023-08-26 15:31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精析

这两句诗出自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名作《蝉》。

赏析这首诗和李白的诗有点不同,因为诗仙大家都熟悉,直接讲背景、创作意图、文字结构、内容意境就可以。而对于这些名气稍小的,我们就先来聊聊诗人。

凌烟阁功臣

有些朋友可能对虞世南不是很熟悉,《蝉》可能学过,但是诗红人不红,远不如李白、杜甫、王维那么知名。这不是学诗者的问题,因为虞世南的成就重心本来就不在诗文,除了是隋唐名臣之外,我们总结他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他的名号也是在另外一个领域里称雄。

在书法界,如果我们不知道虞世南,那就是个笑话了。

初唐主要是楷书行世,最有名的当属欧阳询,我们平时称“颜体”、“欧体”,那是自成一家的体式。虞世南在书法史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初唐书法有四大家: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世南,日本学界则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虞世南曾经拜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

虞世南原本是南朝的陈朝人,历隋入唐。他是浙江慈溪人,出身很高,曾求学于大学问家顾野王、徐凌,尽得真髓。这个徐凌,就是和庾信比肩的南朝文人,他们两个再加上各自的父亲,庾肩吾、徐擒共同形成了一种诗文风格,称作“徐庾体”,而这正是“宫体诗”的别称。我们又称作“齐梁宫体诗”,或者直呼“齐梁体”。

所以虞世南的老师是宫体诗大家,那么他的诗文是否继承了宫体诗“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特色呢?是有的,幸运的是他所在的时代发生了巨变,虞世南的个人经历导致了文风的变化。

他的仕途生涯是丰富的,早期在陈朝担任西阳王幕僚。陈朝灭亡后,他和哥哥虞世基一起进入隋朝京师长安,成为“北漂”,其实是灭国之臣。江都事变后,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虞世南跟随到聊城,随后宇文化及兵败被杀,他又被窦建德抓获。两年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虞世南进入秦王府,终于遇到了正主。他个子矮小,但是性格直爽敢言,就像魏征一样敢于直谏,加上文采飞扬,因此深受李世民器重。

李世民对虞世南是非常敬重的,以至于后来修建“凌烟阁”,入阁二十四位大功臣,虞世南是排上了号的。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荣耀,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开国十大元帅之类的排名。

一生功名,混到凌烟阁,也算是再无高处可去了。

但是对于虞世南个人来说,未必就很爽。为什么呢?因为他老是被灭国。就算在新朝当官,新皇帝对他非常器重,而实际上虞世南在旧主不断灭亡的过程中是遭受了一次次心理打击的。这种感觉就在虞世南的诗文中若隐若现,虽然不能明言,但是整体的风格、气度可以感觉得出来。

清高现寒凉

我们具体来看这首《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看起来很像五绝,唐诗的味道已经出来了。因为当时虽然没有平仄的概念,但“永明体”已经开始按照四声对格律作出要求。所以诗的音律是清朗通顺的。

我们看内容。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緌,读ruí,因为这个字不常用,左边的绞丝旁没有简化,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还是要写原字。古代的官帽垂着两根带子,就叫緌,这里是指蝉头上的两根触须。“饮清露”,我们今天都知道蝉是通过嘴扎入树皮吸取树汁生存,但是古人不清楚,他们认为蝉就是靠饮露水活的。“流响”,就是蝉发出叫声。这两句就是写蝉的形态。

鸣蝉饮用清纯的露水,发出的叫声从稀疏的梧桐叶中传了出来,飘得很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藉,在这里念jiè,就是凭借的意思。声音传得远,并不是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我自己站得高。

我不需要借助别人,凭我自己的能力,就能让声名远播。这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体现。

蝉这种昆虫,在大自然中来说是一种微弱的生命,一直并不为文人重视。而将蝉写出独立人格,就是从虞世南开始。后来的骆宾王、李商隐都曾经咏蝉,虽然味道各有不同,但是也算是在咏物诗中开出一个类别来。这就得益于虞世南写蝉,写出了一种不凭借他人力量,不巴结谁,全靠自身实力的高傲精神。

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借物自旷,就是咏物诗的存在基础。看起来是在写蝉,实际上句句都是在写自己。这首诗在虞世南,就是写出了文人独立、清高的一面,而这种感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没有。因为这是虞世南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他有实力清高,他也想清高。

秋蝉易悲我

《在狱咏蝉》主要是抒发自己被冤枉下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一腔心思,无人可诉,诗意一发不可收拾,纵横而不低垂。正是这裂帛一问,将自我高洁表露无遗,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世文人所喜爱和引用。

而李商隐的《蝉》则偏重于对个人仕途不顺,生活挫折郁闷情绪的抒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本来就因为栖身高枝之上难以饱腹,即使悲鸣不断却无人同情。因为吃不饱而悲鸣,这里是诗人的自身生活的映射,因为志气高洁,不同流合污,导致生活艰难,多方求助却无人关照。

“咏蝉三绝”中,骆宾王、李商隐的书写角度、出发点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写出虞世南的“清高之气”。因为虞世南的身份不一样,他的清高之中透着一份自得,就是自视甚高。第四句提到秋风,实际上蝉到了秋天,基本上就没戏了,这也是秋蝉普遍带有悲伤、悲凉之气的原因。但是虞世南的诗一点都没有那种感觉,那是因为他过得不错,虽然三朝之臣,但是三朝的君主都是相当地厚待他。

他只是在心里隐隐有一丝丝寒凉。我们从这首小诗也很明显能感觉出来,“清露”、“疏桐”、“秋风”这些意象的联结,透露出虞世南心境的清冷。他虽然有才而自负,却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文字中自带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在几个朝代更替中,他屡次背离旧主,人生定位上可能自己把自己看作一个投降派,而受到的教育,让他无法完全抽离传统观点而释怀。被抓了两次,国家被灭了两次,都跟着胜利者继续当官,这对正统文人之骨来说,可以算作是耻辱。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很重的“臣为君死气节高”的概念,但总归是不让人愉快的。

我们读懂了虞世南这个人,就会发现这首小诗,不但清高,还有一丝无能为力的自旷在里面。

而这种意在言外、言在诗外的特性正是唐诗的未来。

虞世南的蝉,清高,自负,骨气,却透露出一丝冷清。

《唐诗鉴赏辞典》第一首《蝉》(虞世南)

【初唐·虞世南·五言绝句】

\t

\t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t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t

\t 拼音版:

\t

\tchuí ruí yǐn qīng lù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 。

\t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tjū gāo shēng zì yuǎn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g 。

\t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t

[作品介绍]

\t《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t

[注释]

\t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t2、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疏桐:高大的梧桐。

\t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t4、藉(jiè):凭借、依赖。

\t

[译文]

\t

\t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t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t

\t

[作者介绍]

\t

\t虞世南(558-638),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160卷、《群书理要》50卷、《兔园集》10卷等,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4卷。

\t

赏析壹

\t整体鉴赏

\t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t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t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t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t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t名家点评

\t明人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与骆丞“清畏人知”语,各善言蝉之德。谭云:于清物当说得如此。

\t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t清人李鍈《诗法易简录》:咏物诗固须确切此物,尤贵遗貌得神,然必有命意寄托之处,方得诗人风旨。此诗三、四品地甚高,隐然自写怀抱。

\t清人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末二句,占地步。

\t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佚名

赏析贰

\t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t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是唐诗中最早咏蝉的,很为后世称道。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正像曹丕在《典论o论文》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达于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 施朴华《岘佣说诗》曰:“《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其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同是唐人,又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彼此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佚名

赏析叁

\t \t在古代呀,人们对季节、物候都比今天要敏感,比方说看见鸭子入水就知道春天来了,所以有“春江水暖鸭先知”;那看见雄鹰出发就知道深秋到了,所以有“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同样,听见蝉鸣,大家就知道,时节已经进入盛夏,而且呢,就要向秋天过渡了,所以蝉既属于夏天,又属于秋天。比方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那就是夏日之蝉;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则毫无疑问是秋日之蝉。在唐朝有三首特别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一首是初唐虞世南的《蝉》,另外一首是同属初唐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还有一首则是晚唐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风格、气度都大不相同,但是呢,都是托物言志,能够烛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三首咏蝉诗里头,虞世南的《蝉》时间最早,立意最高,所以先说这一首。先看第一句:

\t垂緌饮清露。

\t“緌”是什么呢?“緌”是古代人系帽子的帽带,打一个结垂在下巴下边。那蝉的头上也有下垂的触须,看起来就像垂下的帽带一样,所以“垂緌”就代表蝉。这种用部分代指整体或者用特征来代指全部的方法,古人常用,这就和用“细腰”代指美女、用“兜鍪”来代指勇士,是一个道理。那“垂緌”就是蝉,“饮清露”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其实是指蝉的生活习性,蝉是靠吸树的汁液来生活嘛,古代人观察没有那么细,他们还以为蝉是靠喝露水生活,所以才会说“垂緌饮清露”。那这句话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是蝉喝露水。问题是他要表达的意思真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所谓“垂緌”不仅仅是垂下来的帽缨、帽带,它还可以指达官贵人哪。因为在古代老百姓裹头巾就可以,但是一旦当了官就要峨冠博带,所以世家大族不是又称为“簪缨之族”嘛。那“清露”呢,“清露”它不仅仅是指露水,它还代表高洁的生活、高洁的志趣。但是问题来了,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之中啊,达官贵人和清高可并不是那么协调的概念。春秋战国的时候,齐国的隐士曹刿就曾经说“肉食者鄙”。《红楼梦》里头清寒之士柳湘莲,更是公然对贾宝玉讲,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所以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呀,“贵”和“清”是两回事。“垂緌”和 “清露”这两个形象往往并不相容,但是虞世南不一样,他一句“垂緌饮清露”,马上一个既贵且清的形象就出来了,这样身份高贵而又内心清洁的形象是何等难能可贵呀!那我们凭生活经验都知道,跟形象相比呀,蝉更吸引人的是它的声音,所以写完形象,虞世南紧接着要写声音了。怎么写呢?看第二句:

\t流响出疏桐。

\t所谓“流响”,就是像流水一样长鸣不已的蝉鸣嘛。而“疏桐”呢,则是枝叶扶疏的梧桐,那直译过来,无非就是说蝉的叫声从梧桐树的枝叶之间不断传出。那是不是只有这一层意思呢?当然没那么简单。梧桐在中国可不是一般的树,它自带高贵属性,《诗经·大雅·卷阿》篇里就讲啊:“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庄子《秋水》篇也说:“夫鹓鶵(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鹓鶵”也是凤凰一类的贵鸟,所以说自古以来,凤凰跟梧桐才是标配。但是在这里头,诗人却把蝉和梧桐放在了一起,他不让蝉在杨树上叫,也不让蝉在柳树上叫,偏要让它在梧桐树上叫,这本身就抬高了蝉的身份。这还不够,他不写“流响出梧桐”,偏要说“流响出疏桐”,一个“疏”字又把蝉的身价给抬高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里头,疏比密好,瘦比肥好,暗比明好。所以林逋讲:“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 、“暗香”才能尽显梅花的含蓄和清高。那这首诗也是一样啊,梧桐本身已经是高洁之树了,再加一个“疏”字,则尤其显得不同凡响。这还不够,在“流响”和“疏桐”之间,诗人还要再用一个“出”字儿,这个“出”字儿用得又特别好,这个字好在哪里呢?所谓 “出”就不是鸣,也不是叫,不带任何主观性,而是讲一种纯粹客观的效果。那我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客观性呢?他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呀,蝉不是为任何人而鸣叫,但是它的声音自然而然地穿透了梧桐树枝枝叶叶,传到了人的耳朵里。这相当于什么呀?这就相当于张九龄的“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呀,树木不求美人而美人自来,为什么呢?因为味道芬芳。同样,蝉鸣不求人听,而人自然听到,为什么呀?因为声音清亮啊。一只鸣蝉,只靠吸风饮露,却能发出如此清越的声音,这是何等的高标异帜啊!

\t把这两句诗放在一起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一个处身高洁而又魅力非凡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那这是蝉吗?当然是蝉,但又不仅仅是蝉,它更是高贵君子。其实对于君子,特别是对于身处高位的君子来讲,只有饮得“清露”,或者说只有立身清白才能“流响出疏桐”,才能让人信服,让人传诵啊,这不是古今一致的道理吗?

\t“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的高洁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那接下来写什么呢?接下来是进一步的升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是议论,但是议论得真自然,自然在哪呢?它其实是直接衔接上一句的“流响出疏桐”,为什么蝉声能够穿过梧桐树呢?这不是因为有秋风暗香传送,而是因为它站在高高的树枝上,自然就能把声音传到远处。这和前两句一样,仍然是一语双关。什么是“秋风”啊?所谓“秋风”既是指自然界的长风,也可以是指人世间的各种力量啊。《红楼梦》里头薛宝钗不是说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嘛。但是呢,在虞世南笔下,蝉鸣不藉秋风送,正如那些立身高洁的君子,他并不需要见风使舵或者通关节或者傍权贵,照样能够名声远播,这是何等自信的精神、何等雍容的气度啊!

\t“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个“自”,一个“非”,一正一反相互对照,一个君子对人格力量的高度认可已经溢于言表,写得气象高拔而又从容不迫,这就是所谓的诗眼哪。其实这首咏蝉诗啊,也是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为什么呢?因为虞世南的人生就可以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来形容。虞世南是唐太宗朝的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能够进入凌烟阁,绝对是凭自己过人的本事和德行。虞世南本来是南方人嘛,陈朝灭亡之后和哥哥虞世基一起进入长安,马上名噪一时,时人把他们比作陆机、陆云兄弟。那后来呢,虞世基成了隋炀帝的心腹,虞世南本来可以凭借哥哥的力量平步青云,但是他坚持闭门读书,就是不沾哥哥的光。这已经很难能可贵了吧?更难得的是啊,到隋朝末年,江都之变爆发,隋炀帝被杀,虞世基也被叛军抓了起来,要就地正法。正在这个关头,文弱书生虞世南冲入法场,抱着哥哥嚎啕大哭,请求叛军让他替哥哥去死。所谓“时穷节乃现”哪,虞世南的这番义举当时就被传为美谈,这是一件事。还有一件事,虞世南后来不是又被唐太宗网罗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嘛,唐太宗当了皇帝之后,没事儿的时候还经常跟他谈论诗歌学问,但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宫体诗”让他唱和,这可是大臣的难得荣耀啊。没想到哪,虞世南看了一眼之后讲,陛下的诗,虽然写得不错,但是内容不雅正,俗话说“上行下效”,天下人要是知道陛下喜欢这类艳诗都效法起来,那可不是国家的福气,所以我还是别唱和了。这样当面慷慨直言,就算是魏征也要服气呀。这还不够,虞世南还是唐朝初年的“最强大脑”。有一次唐太宗要在屏风上写《烈女传》来警示后宫,一时没有找到文本,虞世南站出来讲了,我记得,我来写吧。他写完了又找出文本来一对照,居然一字不差。大家要知道,《烈女传》它不是诗,不是赋,是人物传记呀,讲古代105个妇女的事迹,这样的东西是最难背的呀。能把这样的东西都记得一字不差,可见虞世南的记忆力有多强大。所以后来唐太宗出行,有人说应该带几本书路上看,唐太宗说,不用了,这次我有虞世南跟着,他就是活动图书馆。这又是一件事。那再说一件事,虞世南还是唐朝初年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和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唐太宗不是也喜欢书法嘛,他就曾经讲,别看褚遂良写字好,他是要挑笔挑纸的,能够随便拿起一支秃笔就写出好字来,天下只有我跟虞世南两个人。虽然对自己的评价有夸张的嫌疑,但是对虞世南确实是由衷认可。把这些优点加在一起,其实就是唐太宗说的虞世南有“五绝”,哪五绝呢?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而且唐太宗还讲,如果所有大臣都能够像虞世南这样,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你看能够被当朝皇帝如此看重,一般人多多少少会有点儿沾沾自喜吧?可是虞世南真的没有啊。你看他不比龙凤,不比鲲鹏,而是借小小的鸣蝉自比,托物言志,这不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高洁吗?

佚名

\t《蝉》 [初唐·虞世南·五言绝句]

\t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

\t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藉:凭借。

\t虞世南是初唐重臣,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素为唐太宗看重。\t据说,有\t一天,唐太宗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t诗\t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t\t“\t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t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t垂緌,\t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t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后来人们用“垂緌\t”代指蝉。

\t\t诗人以蝉起兴,其实是自喻。

\t\t“\t垂緌”指高官(如诗人自己),“饮清露”指不贪腐,性高洁。而“疏桐”是梧桐,要知道,古代的说法,非凤凰不栖梧桐。诗人以蝉栖梧桐而高鸣,既是自己的自谦,也是自己的志向和自许。

\t\t“流响”是“饮清露”的声音吗?非也!是蝉在“疏桐”间自由自在地鸣叫。

\t\t“\t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t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t\t\t此句点出诗旨。

\t\t\t蝉声的声名远播,不是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高居在树上的缘故啊!

\t\t\t此“高居”不是称自己身居高位,而是品德高。也就是说,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t\t《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

\t\t诗人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和清廉,\t表达了诗人自傲自负、畅胸臆怀的自得与坦然,其实也是诗人在自勉:做官先做人,应该德行高洁,才能声名远播。

\t\t泊客有一个迥异大众的观点,就是:人必须要骄傲。但此“骄傲”不是“骄横”,而是:一自己必须自视奇高,时时刻刻要想着做一个不一般的高尚的人;二为了配得上自己的骄傲,人就必须时时刻刻提高自己、进步自己。

\t\t不知泊友对此的看法如何?

\t\t

\t\t

\t

\t附录:五言绝句格律:

\t

\t五言绝句是中国诗歌体裁之一,属于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

\t五言绝句格律:

\t⑴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t⑵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其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t⑶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种基本句式。

\t⑷关于对仗问题。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要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如王维《相思》;如果看作是律诗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而后两种情况不多见。

《新华字典》第12版到底新在哪里?一起去看看吧

《新华字典》有着每个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在它启动编纂后的70年中,先后经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多次修订,到目前印行超过6亿册,创造了人类图书出版史上的奇迹。

2016年4月,《新华字典》获得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

《新华字典》(第12版)于2013年筹备修订,2015年正式启动并逐步实施,历经五年认真细致地修订,数易其稿,跟进升级50余个专项,使字典内容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经过本次修订,《新华字典》到底新在哪里?一起跟随艺绽君看看吧。

1根据国家规范和教学需求增补字头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增补字头。收入2013年后获批的化学元素用字——(鉨)(鈇)(鉝)等,在正文和附录《元素周期表》里同时体现,方便查检。

为满足小学生查考需要,增补教育部最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里涉及而《通用规范汉字表》里未收的字,如“㘗”“籰”“(緌)”等。

2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

增补新词100多个。

这些新词,有的以复音词形式出现,并进行具体释义,如:

“初”下新增:[初心]最初的心愿、信念:~不改|不忘~。

“粉”下新增:[粉丝](外)指迷恋、崇拜某个名人等的人:这位艺术家拥有大量~。

“截”下新增:[截屏]截取计算机或手机屏幕上的信息。

“码”下新增:[二维码]一种通过平面图形记录数据的编码,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

“赞”下新增:[点赞]在网络上点击代表“赞”的标记表示称赞,泛指赞扬、支持:为英雄~。

有的以例词的方式融入,放在所归属的义项下;当需要解释时,在例词后增加括注,如:

“非”的“前缀”义项下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

“付”的“交,给”义项下增加:到付。

“购”的“买”义项下增加:网购。

“预”的“预先,事前”义项下增加:预警。

“爆”的“突然发生”义项下增加:爆红(突然走红)。

3贴近生活,增补新义新用法

新增义项近50个。这些新义,有的是单字义项,如:

“被”增加义项:用在某些词语前,表示所说情况与事实不符,是被强加或被迫的(含讽刺、戏谑意):~就业|~会员|~满意。

“萌”增加义项:稚嫩而惹人喜爱的:卖~(故作萌态以讨人喜欢)|表情~~的。

“派”增加义项:(外)一种带馅儿的西式甜点:苹果~|巧克力~。

“拼”增加引申义:几个人合起来做某事(费用常分摊):~车|~购。

有的给原有的复音词增补新义,如:

[充电]增加比喻义:补充知识,提高技能等:只有不断~,才能跟上时代。

[垃圾]增加比喻义:没有价值的,有不良作用的:~短信|~邮件| ~食品。

4与时俱进,完善字词释义

根据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有的字修改了注释,如:

【官】第11版:旧时称属于国家的:~办|~款。

第12版:属于国家的,官方的或与官方有关的:~办|~ 款|~媒|~网。

【大王】

第11版:3.指垄断某种行业的人:钢铁~。

第12版:3.指垄断某种行业或在某种行业中最有影响的人:钢铁~。

【媒体】

第11版:指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电视等。

第12版:指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网络~。

根据地方田野调查的结果,有的字增加地名义项。

如:“渰yǎn”

第11版:云兴起的样子。

第12版:云兴起的样子。用于地名:双凤~(在山西省乡宁)。

“咀zuǐ”

第11版:“嘴”俗作“咀”。

第12版:“嘴”俗作“咀”(现多用于地名):尖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

“氹 dàng”

第11版:同“凼”。

第12版:同“凼”(多用于地名):~仔(zǎi)岛(在澳门特别行政区)。

根据行政区划的变化,有的字修改了释义。

如:“堼hèng”

第11版:用于地名:大~上(在天津市蓟县)。

第12版:用于地名:大~上(在天津市蓟州)

“(蔄)màn”

第11版:用于地名:~山镇(在山东省文登)。

第12版:用于地名:~山镇(在山东省威海)。

5满足需求,增补实用字音

通过增补当代正确读音及其意义用法引导读音规范。如:

“匮”字,读kuì,但东汉张仲景中医名著《金匮要略》中“匮”读guì,同“柜”,今中药名“金匮补肾丸”“金匮温经汤”等中的“匮”也同“柜”。第12版“匮”增加“guì”的读音,释义体现“匮”与“柜”的关系:匮(匱)guì 同“柜(櫃)”:《金~要略》|金~肾气丸。

香港常见地名“鲗鱼涌”,不少人读错或是不知道该怎么读,第12版给“鲗”增补了地名音义:鲗(鰂)zé 用于地名:~鱼涌(chōng)(在香港特别行政区)。

医学术语“卒中”怎样读呢?

第12版在“卒cù”下增补复音词[卒中]:卒(*䘚)cù 同“猝”。[卒中](-zhòng)一种病,多由脑血栓、脑出血等引起。初起时头痛,眩晕,甚至失去知觉,常引起半身不遂,严重时很快死亡。也叫脑卒中。通称中风。

6完善《部首检字表》

第12版《部首检字表》继续保持了规范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根据相关的规范标准和中小学生的需要进行完善。

引导学生规范书写,笔画笔顺有差异的附形部首与主部首分立。如“牜”与“牛”分立。

从方便查检和有利于汉字教学的角度考虑,仍采取“多开门”方式,如“意”“志”“思”“念”“悲”“忌”等,除了分别归在规定部首“音”部、“士”部、“田”部、“人”部、“非”部、“己”部之外,还分别在传统习用部首“心”部下体现,并在右上角加标小圆圈以跟规定部首相区别。

协调繁体字与简化字“多开门”的处理,如“鹏”“鸦”既按规定部首分别归在“月”部和“牙”部,也在“鸟”部体现,繁体的“鵬”“鴉”做相应处理,既分别归在“月”部和“牙”部,也在“鳥”部体现。

为方便查检,《难检字笔画索引》增加了“黑”“龙”“色”等部首字。

7 依据权威资料,更新附录信息

依据《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更新了《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依据最新资料更新了《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人口、首都(或首府)一览表》《地质年代简表》《元素周期表》等。

8 每页附二维码,扫码享有增值服务

第12版正文每页都有一个二维码,用《新华字典》APP扫码,就可看到当页所有字头的部首、笔画、结构等信息,免费收听字的标准读音、观看笔顺动画、查检知识讲解等。

作者:路艳霞

监制:贾薇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