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赚

戟怎么读(岚怎么读)

 人阅读 | 作者shanqianlu | 时间:2023-08-28 12:05

青铜兵器是从狩猎工具发展而来,由青铜铸造,最先进的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青铜铸造技术也不例外。

汉代的典籍中有所谓“五兵”,指的是矛、弩(nǔ)、剑、戈、锻(duàn)。但《吕览》中说五兵是指矛、戟(jǐ)、钺(yuè)、楯(dùn)、矤(shěn)。说法不一。现存的青铜兵器大体有戈、戟(jǐ)、矛、戍(shù)、剑、刀、镞、弩(nǔ)机等十一类。

一、戈

戈是一种兵器,也是商周时代常用的兵器之一,因此“戈”也是一般兵器或战争的代名词。

妇好墓随葬的铜戈

战国铜戈

铜戈头部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小屯出土戈所见安柲(bì)方法示意图

在青铜兵器中,戈是出现较早的,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且一直延续使用至战国、秦,其间形制虽有所变化,但其几个基本部位仍大致相同。

二、矛

矛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是战争中常用兵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

兽面纹铜矛

战国铜矛

铜矛头

从殷代开始,矛即成为一种重要的较习见的青铜武器。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大墓南墓道曾出土成捆的矛七百余件。因为此种武器锋刃在前,用于冲刺,故亦称作刺兵。矛整体包括三部分,即铜矛头、矛柲(bì)(即矛柄)与柲(bì)下端所安铜镦(duì)。

三、铍(pí)

铍(pí)是将短剑装在长柄之上,类似现代的刺刀,后世叫枪。铍(pí)流行于战国初期,南北方都有,尤以赵、秦发现最多。这些发现说明了当时战争时期,铍(pí)身为武器的杀伤力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铍(pí)在作战时主要用于直刺和砍杀。秦以前铍(pí)首多用青铜铸造。汉代多用铁制,铍首比秦代铜铍(pí)显著加长,增强了杀伤的效能。

青铜铍(pí)

在考古发掘出土器中铍(pí)并不多见。现所见较早的可能为铍(pí)的兵器,是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春秋早期墓所出一件带长筩的矛形器。此外,滕州薛国故城春秋晚期墓亦出土一件可能为铍(pí)的兵器。

四、殳(shū)

殳(shū),是先秦时期一种著名的古代车战兵器,历代典籍多有记载,是我国古代一种打击型兵器不但用来防身自卫还是装备军队的重要实战兵器,一般认为殳(shū)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

铜殳(shū)

中国古代有很多文献记载有“殳(shū)”。如《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shū),为王前驱。”毛传曰:“殳(shū),长丈二而无刃。”《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莒(jǔ)子庚舆因暴虐而为国人所逐,将出,“闻乌存执殳(shū)而立于道左。”《释名·释兵》:“殳(shū),矛殳(shū)。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

五、戟(jǐ)

戟(jǐ)是一种合戈与矛两种兵器功能为一体的兵器,柲(bì)顶为矛,其下有戈,既可前刺,亦可横击与勾杀,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

戟(jǐ)的出现在我国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到来。戟(jǐ)一方面作为仪仗兵器,一方面作为从先秦至秦汉魏晋军中装备的制式装备。

1977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多戈戟(jǐ)中,除三戈一矛型外,还有三戈无矛、双戈无矛型,而戈头上铭文曾自铭为戟。

十字形铜戟(jǐ)

汉代铜戟(jǐ)

关于戟(jǐ)在作战时的用途,可征之于典籍。《诗经·秦风·无衣》:“修我矛戟(jǐ)。”戟(jǐ)在商代晚期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多为青铜戟(jǐ),大量用于车战,为”车战五兵”之一。西汉出现钢铁戟(jǐ),为汉代步兵和骑兵必备格斗兵器。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入侵,军队中戟(jǐ)逐渐为刀所取代。后世仍作为仪仗器具。

六、钺(yuè)

钺(yuè)是一种古代的兵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yuè)。

钺(yuè)是一种长柄、首部具有弧刃的劈兵,作用类似于战斧。从出土的青铜钺(yuè)实物看,此种兵器主要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少见,按其形体大小,可分为两类:大型钺(yuè)、小型钺(yuè)。

亚丑钺(yuè)

兽面纹钺(yuè)

小型钺(yuè)多出土于较小型的青铜墓中,墓主人当为低级贵族。小型钺(yuè)一般属于实用兵器。

西周早期钺(yuè)

大型钺(yuè)通长在30厘米以上,均出土于较大型墓中,墓主人皆属高级贵族。由典籍与西周金文可知,在商周时代,大型钺(yuè)往往可以作为政治、军事权力之象征。《史记·周本纪》记武王克商后,又至纣死所,“以黄钺(yuè)斩纣头”。又以玄钺(yuè)斩纣之媵妾二女。至明日祭社,“周公旦把大钺(yuè),毕公把小钺(yuè),以夹武王。”……以上引文中的钺(yuè),多可能即是此种大型钺(yuè)。高级贵族墓出钺(yuè),当与钺(yuè)的这种作用有关。

七、刀

殷代与西周早期的刀,按形体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刀通长在30厘米以上,中型刀20余厘米,小型刀10余厘米。

直背曲首铜刀

商代铜刀

周代铜刀

小型刀按其形体当为日用的切割工具,中型刀多数也当属于工具,但30厘米以上的大刀与部分中型刀则又可能被用作砍杀的武器与近战肉搏时的短兵。

八、剑

剑是一种古代兵器,是短兵的代表,可手持和佩带。自春秋直到秦、汉,均用之以装备部队。秦俑坑出土的剑,长约90公分,并有剑首、剑格、铜 、铜彘(zhì)等附件。刃锋利,寒光熠熠,是极为锋利的兵器。

吴王夫差剑

柱脊剑

关于剑的长度规制,《考工记》“桃氏为剑”中曾讲到有所谓上、中、下制。即身长五倍于茎长,谓上制;身长四期茎长,谓中制;身长三其茎长,谓下制。是文并云上、中、下制之剑分别为上、中、下士所配用。

九、弩(nǔ)

弩(nǔ)是由弓发展而成的兵器,以战国时期楚国的弩(nǔ)为例,可知弩(nǔ)由铜质弩(nǔ)机、木臂、弓三部分构成,弩(nǔ)机安于木臂后部,包括牙、望山、悬刀、机塞、枢轴五种构件。

错金铜弩(nǔ)机

秦兵马俑出土的秦弩箭、弩遗迹

此种装置增加了箭矢之射程,较之弓箭更提高了命中率与杀伤力,成为战国时最有威力的兵器之一。在《战国策·韩策》中记“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

秦兵马俑出土的秦弩箭、弩遗迹

秦兵马俑出土的秦弩箭、弩遗迹

粘钩时的弩(nǔ)主要靠臂力张开弓弦,但较大的、弩(nǔ)机外面带有厚重铜郭的弩(nǔ),则需要以脚踏弣(fǔ),手足合力才能张开弓,这种弩(nǔ)的穿透力与射程都远优于靠臂力张弓的弩(nǔ)。

关于弩(nǔ)的出现时间,一般认为铜质弩(nǔ)机约出现于春秋晚期。铜弩(nǔ)机前身是木弩(nǔ)机,木弩(nǔ)机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迄今在田野考古发掘中所见年代最早的铜弩(nǔ)机,出于山东曲阜鲁故城遗址乙组墓中。

十、镞

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射远。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其形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铜镞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双翼铜镞

双翼倒须铜镞

青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可射向远处。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属最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之一。其形制较多,主要有双翼、三翼与三棱三类,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战国时期,远射的三棱矢镞已改成铁铤。

十一、盔

盔甲,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其中盔与胄都是指保护头部的防具;铠与甲是保护身体的防具,而主要是保护胸腹的重要脏器之用。

盔甲,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

铜盔

青铜头盔在考古发掘中并不常见。年代较早者且一次出土最多的当属发掘安阳侯家庄西北岗1004号大墓时发现的一批铜盔,出于大墓南墓道北段,在戈、矛丛下之夯土中。

西周时期的铜盔见于1975年发掘的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共出土2件。

东周铜盔发现较多,如:

辽宁昭乌达盟南山根村出土头盔1件

辽宁锦西乌金塘出土铜盔1件。

近期热文:

国宝之殇:盘点流失法国的中国国宝级文物

国宝之殇:盘点流失英国的中国国宝级文物

国宝之殇:盘点流入美国的中国国宝级文物

国宝之殇:盘点流失日本的中国文物

青铜时代——青铜食器大全

青铜时代——青铜酒器大全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