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常识: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
毛笔的起源,很难考证。从前曾广泛流传“蒙恬造笔”的说法,许多人认为笔是秦国的大将蒙恬创造的。这种说法很不可靠。据专家研究,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花纹就是用毛笔描绘的,殷商时候甲骨上的文字,也有用毛笔书写的痕迹。在古代文献资料中,如《诗经·静女》篇中就有“贻我彤管”的句子,有人认为“彤管”就是一种红管的毛笔。更重要的是实物的发现,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墓穴中,挖掘出一套写字工具,其中就有一支用上好兔箭毛制成的毛笔。可见,在秦以前,毛笔已经出现了,所谓“蒙恬造笔”,可能只是改进了毛笔的制造方法。
秦以后,毛笔的使用日益广泛,毛笔的制造也愈加精良。三国的韦诞、唐朝的铁头、北宋的诸葛高,都是制笔的能手。据《清一统志》记载:元代湖州笔工冯应科、陆文宝精于制笔,他们的制笔技术世代相传,不断发展,“湖笔”的称号闻名全国。至于湖笔究竟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元代,也有人认为是在南北朝时创始的。如果后一种说法可靠的话,那么湖笔的历史至今便已有一千多年了。
墨的产生,由来已久。东汉和帝时曾做过兰台令史的李尤认为:墨、砚这两件东西与文字同始于黄帝时代。可是这种说法缺乏事实根据,难以令人相信。据《庄子》一书记载:宋元君养了许多有名无实的画师,有一次宋元君召他们作画,这些人突然遇到考验,焦急万分,一个个挤眉眨眼,不知所措,只是在那里装模作样地“舐笔和墨”。这个故事表明,战国时候已经有墨,该是无疑问的了。
古代制墨的原料和方法非常简单,据说就是采取天然的矿物“石墨”稍稍加工而成。至于用松烟、油烟、漆烟和胶制成的墨,那是后来才出现的。三国时著名的书法家皇象谈到墨时,有“多胶黝黑”的话,而制笔能手韦诞所做的墨也很出名,有“一点似漆”的称誉,可见墨的质量在三国时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了。五代时,墨的制造获得进一步发展。据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北方墨工奚廷珪和他的父亲奚超南迁,见到歙州地方松树很多,就定居下来制墨。由于他们不断地钻研、改进,所制的墨使用起来光泽如漆,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重视,奚超父子被封为墨官,并赐姓“李”。宋朝时,歙州改名徽州,制墨家潘谷所做的墨尤为精妙,“徽墨”这个名称也就开始流传下来了。
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从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看,西汉时代我国已经有了麻纸和絮纸。到了东汉中叶,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方法,纸的质量显著提高。东汉末年,左伯在这个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造,所做的纸更为精良,得到“妍妙辉光”的赞语。后来,造纸手工业在全国普遍发展起来,造纸技术不断提高,用以造纸的原料也愈来愈多,据宋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记载:四川用麻、福建用嫩竹、北方用桑皮、浙江用麦稻秆、江苏用茧、湖北用楮( chǔ),能做出各式各样的纸,适应不同的需要。最适合于书写、绘画的要算是“宣纸”了。宣纸产于泾县,泾县唐代属宣州管辖。
传说,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由于怀念师傅,很想造一种特别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作纪念,但没有合适的原料,愿望始终不能实现。后来,他看见倒在山溪里的檀树,因年深日久,被水浸泡得发白,受到很大启发,于是想到利用檀树皮作纸,经过了多年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宣纸洁白、细密、柔韧,我国保存到现在的许多古代文献、书画很多就是用宣纸抄写、绘制的。
砚是研墨的工具。据《文房四谱》引伍缉之的《从征记》说,鲁国孔子庙中有一石砚,制作古朴,是孔子生前所用的东西。由此可见,秦以前已经有砚了。汉朝时,砚的制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安徽太和县汉墓中发现了一些圆形石砚,其中就有一副砚制作得非常精美。整副的砚分盖、底两部分,砚盖外面隆起的提梁,雕出两条通体带鳞互相缠绕的长身兽;砚底鼎立的三足,刻着三组熊状的花纹;砚身披有各种美丽的纹饰。这不仅是一只合用的文房用品,而且还是一件很珍贵的艺术品。魏晋南北朝时候,制砚的材料非常广泛,除了一般的石砚以外,还有豪华的银砚和特制的铜砚、铁砚。
到唐代,砚的种类更多,尤其是用汉未央宫瓦和魏铜雀台瓦制成的瓦砚,以及用绛州(今山西新绛)汾河泥烧制的澄泥砚,特别名贵。宋朝时,石砚普遍流行起来,在各种石砚中,以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端州区)地方出产的“端砚”最为人称道。端砚在唐代已有制造,到宋朝始闻名全国。它的石质温润细腻,色泽凝重,纹彩典雅,一向被书画家们视为珍宝。古代有许多珍爱端砚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据记载,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有一次到宫中为宋徽宗写一御屏;写完,徽宗看了赞叹不已,米芾乘机请求徽宗将刚才用过的端砚赐给他,徽宗答应以后,他急忙把端砚揣在怀里,弄得满身墨汁淋漓,引得徽宗大笑不止。(宋生易惠中)
华夏风范 | 文房四宝
众所周知,文房四宝指书画必备工具:笔、墨、纸、砚。
文房,即书房。文房四宝又称“文房四士”,因为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加上文人雅士的推崇,又谓之“四士”。“文房四宝”也已衍生为成语。
据史料记载,“文房四宝”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但最早由谁提出,暂不得而知。
中国的一些传统用具,总是独具风格,不仅因极高的使用价值流传千年,更因精湛的工艺技术使其具备珍贵的观赏价值及收藏价值,搭建起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文房四宝也不例外。
笔指毛笔。
毛笔多用兽毛制成,最初是兔毛,后来也用羊毛、马毛、鼠毛、狼毛等。从笔毛弹性来讲,分硬毫、软豪、兼毫。
笔管以竹、木为多,古时也用犀角、象牙、玉石、琉璃等珍稀材料,更显华贵。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毛笔的称呼还不一致,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后秦始皇统一全国,“笔”的名称也就此确定,并沿用至今。
好的毛笔,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笔锋尖锐,毫尖整齐,笔头圆满,弹力矫健。
毛笔以浙江湖州的湖笔、蜀中的川笔、河南的太仓毛笔、河北的侯店毛笔、湖南湘阴的长康毛笔和江西的文港毛笔为上品。
由于毛笔易损不易存,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的古笔少之又少,极为珍贵。
毛笔在书法及绘画的表达上独具韵味,一直在向世界展示着与众不同的中国魅力。
墨多为黑墨。
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过程及其繁杂。上等墨品香味萦绕,质地细腻。细腻程度取决于捣磨次数,捣磨越久,越为细腻,上等佳品甚至要捣磨上十万次。
墨的形状十分多样,方形、圆形、不规则形,均有出现。
墨用途广泛,除了我们知道的书画外,还曾用于墨刑(黥面)、墨绳(木工)、墨龟(占卜)。
墨以“徽墨”为上乘。据说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深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特赐国姓“李”,他们制的墨也称“李墨”,宋时李墨产地改名徽州,李墨也改名“徽墨”,名满天下,辉煌至今。
墨颜色虽较为单一,但其展示出的意韵却丰满悠长。其精细的制作工艺加之幽幽墨香,使人们深刻感知着一幅幅美妙奇幻的艺术作品的悠远意境,久久沉浸其中。
纸指宣纸。
纸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宣纸作为纸中上品,手工制作、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经久耐用、吸水性强,始终焕发着其独有的光彩,成为毛笔书画的专用纸张,并在国际上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传说宣纸为蔡伦弟子孔丹首创,久经试验,终于造得这绝妙纸品。名为“四尺丹”的宣纸,便是为了纪念孔丹。因这种纸多集散于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因其耐老化、不变色的特点,不但为我国文化传承做出巨大贡献,还对国际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古代使用宣纸的墨宝得以留存至今、色泽如初,现今外交照会的书写、高级档案的保存、史料的记载等,也首选宣纸。
砚指砚台。
砚台作为研磨色料的工具,伴随笔、墨的发展而流行。
砚虽在“笔墨纸砚”中列于末位,但它却被奉为“文房四宝之首”,这是因其质地坚硬、易于存放、便于流传的缘故。
最早出现的砚是石砚,后有泥、金属、陶、瓷等诸多材质。
砚以细腻平滑、纹理宜秀、易发墨而不吸水为佳。其中以“四大名砚”——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和甘肃卓尼的洮河砚最为优质。
古代文人墨客对砚的情感非常之重,不仅砚不离手,而且还用它来作殉葬品。
久经时代发展和文人推崇,砚台慢慢由单纯的实用工具转变为艺术品,集雕刻、书法、绘画等工艺于一身,深受收藏家们的喜爱。
文房四宝随着社会变迁,其精湛的工艺浓缩了中国历朝历代丰富多样的文化、经济信息,也反映了古代工匠极高的智慧与审美水平,不但是中国传统书画传承的载体,更是我们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底气,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基于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向国际展示着中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坚实不朽的艺术魅力。
毛笔为什么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
文/一者
从上古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开始有了文字,文字在长期的发展中是怎么留下来的呢?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字就是契刻,还有陶文,这些文字都是借助一种介质,如烧造的陶器,或刻在兽骨、甲骨等,文字才得以流传,演变和发展。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极为重要的标志,文字的应用必须借助书写工具(甲骨文的刻制工具),再之后人们发明了毛笔,书法就产生了,文字由单纯的记事功能还有了审美取向,就有了书写。文字作为一种书写符号,各种书体相继被创造产生,郑杓《衍极》:
“皇颉以降,凡五亦矣”。
从古文字书法书体篆书(大篆、小篆)演变到隶书,再到楷、行、草书,书法是二度文化创造的艺术境界。书法就是建立在文字——汉字基础之上的华夏民族的二度(亦即再度)的伟大文化创造。书法在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其为材料、对象,不论是篆书艺术,还是隶书、行草或楷书艺术,总得依附于一度创造的古文字,这种二度创造的书法艺术符号,又离不开作为基础、材料和对象的二度创造,汉字从文字变成书法就离不开书写材料工具——毛笔。毛笔是书法艺术的最重要的工具,黄庭坚在《笔说》中写道:
“巧者得之,如臂使指。”
黄庭坚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他似已深刻体会到毛笔是人的灵巧的无机肢体了。作为书写工具的毛笔大概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了记载,在出土的甲骨上,偶尔可见用毛笔书写的字。在更为古远的彩陶上,也多有用软性笔所画种种原始性的花纹或符号。可见,毛笔在文字书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文化工具的毛笔不断改进,它制作精良,功能完善,具有“尖、齐、圆、健”四德,并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这个“宝”字,是创造价值观的鲜明表现。对于这个文化创造的工具,东汉蔡邕写有《笔赋》,热情洋溢地铺叙了毛笔的人文价值及其制作特色、书写功能。正因为毛笔对于二度文化创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历史上的书论著作,其篇名常常出现“笔”字,如蔡邕有《笔论》,卫夫人有《笔阵图》,王羲之有《笔势论》,王僧虔有《笔意赞》,欧阳询有《用笔论》,虞世南有《笔髓论》,李世民有《笔法诀》,张怀瓘有《论用笔十法》,颜真卿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国历来书家都极端重视对毛笔这个无机肢体—有机工具的熟练运用。这里,是自由的王国,规律的世界,流美的天地,它让书家们通过用笔,体悟到在艺术里不但必须有规律—“法”和“诀”,而且又必须有由此而赢得的自由。
再看历代书论中,对用笔的重要性也非常强调:
晋·卫夫人《笔阵图》:“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夫书,第一用笔…”
从书法史上看,凡善用笔者,对作为客体的工具手段的毛笔,其掌握总表现出合规律性的高度自由。
当今社会以毛笔作为唯一书写工具的时代确实是过去了,但书法艺术是永远不能离开毛笔,这个工具。书法不但是毛笔文化中的冠冕、精英,而且是一门优秀的、实现了二度文化创造的、有生命力的艺术,是一般毛笔文化所不能比拟的。由此看毛笔的重要性,并把毛笔形容有君子之德。
文章标签: 顶: 0踩: 0本文链接:https://www.lezhuanwang.net/kepu/7790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2023-09-02苹果13怎么截图(盘点iPhone截图的3个方法)
- 2023-09-02华为的人工智能叫什么名字(华为官方回顾人工智能简史)
- 2023-09-02圆通快递查询单号查询不到怎么办(输入快递单号查询不到物流解决方法)
- 2023-09-02华为nova7最新价格(华为nova7系列全面开售)
- 2023-09-02洗碗机怎么选择(洗碗机选购攻略)
- 2023-09-02冰箱里的温度怎么调节最冷(揭秘冰箱调节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