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赚

loser是什么意思(lemon是什么意思)

 人阅读 | 作者shanqianlu | 时间:2023-08-30 17:02

英语表达背后的西方文化——“失败者”除了loser还能怎么表达?

\n

英语中的地道表达实在是太多了~许多习语都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理解,而是要结合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意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几个这样的短语吧~

\n \n

“go pear-shaped”为什么是“搞砸了”的意思呢?

\n

☞这得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据说,在当时英国的空军飞行训练中,到了一定的阶段,飞行员需要驾驶飞机尝试在空中做出“翻圈飞行”。对于新兵而言,这项训练的难度系数可不小,常常飞着飞着,预想中的圈就走了样,变成了梨形。所以渐渐的,人们也就用“go pear-shaped”来代指“(事情)未如预期般顺利;搞砸了”。

\n

照常,来看个例子熟悉一下吧:“We\'d planned to go on a vacation, but it all went pear-shaped.”(我们本来计划去度假的,结果计划泡汤了。)

\n

\n \n

“失败者”除了loser外还有什么说法吗?

\n

还可以用“also-ran”来表示“失败者,落选者”哦。里面的ran是动词run的过去式,在这里是“参加竞选或比赛”的意思。also和ran连在一起,字面上看来就是“也参加过竞选或比赛”。这个表达源自于赛马运动。以前报纸在报道赛马结果时总是先列出夺魁及获二、三名的马匹名字,然后把未获名次的所有参赛的马名字列在“Also Ran”的标题下。

\n

来看一个例子吧:“He is a perennial Nobel also-ran.”(他常年是诺贝尔奖的落选者。 )

\n

\n \n

“turn the table”是“把桌子翻转过来”的意思吗?

\n

不是哦。“turn the table”的意思其实是“转败为胜;扭转局面”。那跟“桌子”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因为这个表达源于17世纪的桌上棋牌游戏。大家都知道,这种桌上双人棋下到最后局势紧张时,往往有如战场,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步也不相让。这种时候,如果双方调换位置,局面顿时就会天翻地覆,原先的输家一招之内就可能变身赢家。所以渐渐地,人们就用“turn the table”来形容生活中这种类似的局势翻转啦。

\n

造个句:“They turned the tables on their opponents after the intermission.”(中场休息之后,他们绝地翻转了。)

\n

\n \n

“for a song”是“为了一首歌”的意思吗?

\n

不是哦。“for a song”真正的意思是“非常便宜地;廉价地”,和歌其实没啥关系哦。不过,说起这个短语的来源,倒还是得回到歌曲上来。在英国,早在伊丽莎白时代,流浪歌手去卖唱,听众都会给他们打赏,“for a song”。但基本上,每个人给的都不多,所以后来“for a song”就逐渐有了“便宜地,廉价地”的意思啦。

\n

比方说,在莎士比亚的剧作《皆大欢喜》(All\'s Well That Ends Well)中就出现过这样的用法:“sold a goodly manor for a song”,意思是“用很低的价格卖掉了一个非常华美的庄园”。

\n

\n \n

如何形容一个人“嗓门大”呢?

\n

在希腊神话里,斯腾托尔(Stentor)是特洛伊战争的希腊联军的传令官,凭借声音洪亮而闻名于世。他一个人喊起来,可以抵得上50个人的声音。而“stentorian”(Stentor +\u200e -ian)就是由此而来,意思是“大声的;(嗓音)洪亮的”。

\n

所以,当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嗓门大,就可以这么说:“He has a stentorian voice.”。

\n

\n \n

如何形容一个人“五音不全”呢?

\n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五音不全”的时候,除了可以用“tone-deaf”,还可以用“Van Gogh\'s ear for music”来表示。Van Gogh即梵高,是一位画家,曾由于精神问题,将自己的耳朵割了下来,之后人们就用“Van Gogh\'s ear for music”来形容一个人是音盲,因为再美的旋律在他听来,也只是如梵高的聋耳朵一样,啥也听不出来。

\n

比如,“Don\'t take him to concert, he has Van Gogh\'s ear for music.” 意思就是“别带他去音乐会啦,他五音不全的。”

\n

\n \n

你知道用英语如何表达“主动地、自觉地去做一件事”吗?

\n

我们可以用“do something off one’s own bat”表达“主动地、自觉地去做一件事”。这是一个英式口语表达,据说这个表达与英国传统运动“板球(cricket)”有关,击球手可以用“his own bat”来击球得分。

\n

造个句:“He bought his girlfriend a present off his own bat.(他主动给他女朋友买了份礼物。)”

\n

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失意

本文首发“观雨大神经”,顾问谈书,作者授权推送

今天继续不务正业,跳圈谈谈大家对下一代的焦虑,为了最大化不劝退读者重新做了表情包,哎呀,读者们啊 我多爱你们,你们知道嘛。

我们中国人勤奋上进,追求进步。这样的特质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会比较在意自身成就。

如果成就不达预期,就会认为自己是“卢瑟”(LOSER,失败者)。

我们这一期谈一下:为什么你的孩子是卢瑟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首先要说明一下,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后代的成就和自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认为后代的成就和自己无关或者不婚躺平的,那么这篇文章其实是没有必要看的。

关于卢瑟这个话题,我们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很多焦虑文。有个词叫“贩卖焦虑”,就是把你的人生描绘得很惨,\xad\xad然后大家读得津津有味。

这些焦虑文有一个共同点,主角往往不是那些真正在基层的劳苦大众。他的主角,主要还是城市里的中间阶层。受过良好教育,有稳定工作,完整的家庭的这么一群人。

他们的生活其实比很多人都好,但是焦虑也确实是真焦虑。因为焦虑实际上来源一个落差,期待和现实。

这是一种“相对卢瑟”,自己的成就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或周围人的平均水平,而被自己认为是卢瑟。

他们过着大多数中国人羡慕的生活,然后一个个恨不得删号重来。

当然删号重来是不可能的,如果到了中年阶段还对现状不满,那就只剩下一个现实的问题:怎么样避免让后代变成卢瑟

中年人的焦虑最终都会转移到后代身上,后代的成就水平既可能是最后的救赎,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双重焦虑,最为致命。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关心一下诸位的后代。

怎么就长成了卢瑟?

————————————

挫败感主要来源于预期和现实的差距,所以那些学生时期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容易因为在社会中的成就不达预期而产生挫败感

比如说学生时期明明中上甚至优秀水平,进入社会却迅速掉队,几年后身边的同龄人已经有所斩获,而自己却还在基层唯唯诺诺。

靠着啃老勉强成了个家,未来看不到任何崛起的希望。心里看不起快递搬砖这样的工作,而自己的收入可能还不如他们

碰到这样的境遇容易得出这么一个观点:

孩子成为卢瑟是因为读书没什么用。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没用的事情上,所以就失败了。

不过这个解释显然经不起推敲,好的成绩给予了孩子更多的选择优势,提升了他出人头地的概率。

高考制度可以让一个小镇青年一跃成为世界级大都市是一份子,甚至直接进入全球产业协作的关键节点岗位。

学渣在社会中逆袭的案例确实也有,但是概率非常小,大多数学渣能选择的职业和人生道路,学霸们是看不上的。

既然读书是有用的,那为什么做了有用的事,最后还是失败呢?

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学生阶段和社会阶段。从小学到本科毕业,学生阶段长达十六年。这十六年里人的成长模式非常简单,只有一个:

不停地学到更多知识

这是一种随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稳步提升的线性增长

长时间的线性增长,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人生的发展就是线性的,只要在一个轨道上埋头努力,自然而然地就会获得升级。

这样的错觉,会让人们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实际上现实社会中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

指数增长

那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是什么样的模式呢?

前段时间我看了部网剧《将夜》。我不是要推荐这部剧集,只是里面有一个设定颇为有趣。

这个剧集改编自同名网络爽文,既然是爽文,基本内容自然少不了主角不停地升级。不同的是他里面的升级不叫升级,叫破境,大概就是境界突破的意思。

剧集里把修炼的水平分为由低到高五个境界。里面的各个人物就要一个境界一个境界往上突破,越来越强。只有同一个境界才有比试的意义,不同境界不是一个层面,打起来没悬念。

这听起来和我们熟知的打怪升级模式没有什么区别,你努力训练,不停地战斗积累经验,经验值到了,就升级了。

但是破境不是这样。

破境的设定有趣就有趣在你的破境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不是训练量够了就能破境,而是需要机缘巧合地开悟。有人努力奋斗一辈子也破不了几个境界,有人突然开悟一下子就可以取得突破。

这样的设定颇有现实感。

人生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努力同时不断开悟的过程你的认知水平不升级,再努力也只是一个颗螺丝钉

在认知水平没有升级的情况下,努力只能带来线性提升,在认知水平升级的阶段,努力可以带来指数提升。

也就是说“我吃的饭比你吃过的盐还多”这样的经验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初级境界积累一辈子经验的老前辈在高级境界的年轻人面前不值一提。

这也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看起来大家都是“成年人没有容易二字”,大家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有人熬着熬着就成了人生赢家,有人熬着熬着就成了底层底层。

区别就在于认知水平有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升级(开悟)。

那么认知水平升级到底是什么意思?

人生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停的选择然后不停的为自己的选择买单的过程(大家一定要知道自己是成年人,必须对自己选择负100%责,你可以怪别人 ,可是千万别当真,如果你还想翻身的话)

牛逼的人不停的做出正确的选择,傻傻分不清的人不停的做出错误的选择,有钱的人可以来回做选择。

所谓认知水平升级,就是更深一层次的理解选择的逻辑

比如说:

有些玄幻的投资者就从看K线到看股市的底层逻辑,

决策者从沉没成本导向到机会成本导向,

创业者从着重于建立确定性的体系到着重于触发更多的可能性,

这都是一个开悟的过程。

认知升级是一场看不见的竞争,你学生时代成绩再好,如果认知水平在进入社会后不能继续迭代进化,那你的人生只能进行线性提升,收入上涨能跟上通胀水平就不错了。

别人就算起点比你低,如果突然开悟获得了指数提升,一下子甩开你一大截也是正常现象。

系统工程

———————

普通孩子的资质和人生际遇都差不多,他们能否在进入社会后继续提升认知水平,主要就取决于父母。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进入社会后的态度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把子女看成私人财产,追求全面掌控。要么完全不管,让子女自由发展。

全面掌控的问题在于压制了后代的成长空间。

如果你希望子女比自己的成就更高,那就意味着子女的认知水平必须有一天要超过你。你完全去掌控他,他就永远在你的阴影下生活,你就成了他认知水平的天花板。

更糟的是,如果他对你的掌控习以为常,那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成长的积极性。反正什么都听你的就行,已无自己思考的必要。

那么完全放手让子女自由发展好不好呢?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身边的一个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家庭,蹦出了一个成为人生赢家的小孩;这时候你去向人家取经,对方可能会告诉你说:我也没管他,就靠他自己的努力。

然后你会觉得如果子女不争气的话完全是他自己的问题。

这里面确实存在一个概率,人的开悟本来就有随机性,而且如果父母本身的认知水平很低的话,放手让子女自由发展确实也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但是完全靠随机毕竟概率很低。父母如果迷信这样的案例,容易以此为借口逃避培养后代的责任。

一个孩子的成功之路确实需要独立成长,但是给孩子营造独立成长的环境和懒得管孩子是两码事。正常情况下,子女认知水平的提升,是需要父母付出大量心血的。

个人的成就离不开个人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改开时的中国,在经济上几乎是一张白纸,我们的父辈大都是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闯下一片天空。这样的历史经验也造成了现在的主流观念:强调个人努力,忽略家族协作。

多数普通家庭对后代的发展奉行的是自由发展策略

所以很多父母认为高考结束后就大功告成了,剩下来的路由孩子自己去走就好,家长顶多再给予一些经济支持。

但是到了现在这一代家长,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们的市场一方面空前繁荣,另一方面也空前拥挤。各个领域都是一片红海,世代积累的优势开始显现,后代拥有更多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壁垒。

所以后代的崛起已不再是个体可以轻易完成的目标,因为他不再是去一片空白的疆域探索,而是在一个现成的战场搏杀。后代崛起已经成为一个家庭长期的系统工程,高考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步骤。

自由发展策略意味着让孩子去拼概率。如果你打算采取自由发展策略,同时又希望孩子有出息,那么合理的策略是多生几个,数量大,概率才大。

实际情况是你们可能就生一两个,然后还指望他们能出人头地,这就意味着你不能选择自由发展的策略

一个以普通家庭为起点,最终能够成功的年轻人,他往往会和背后的家庭形成这样的契约:

我背负家庭的责任,为家族繁荣而努力,家庭则持续地为我的升级提供协助。

在这种契约关系下,孩子既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也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更接近于盟友。

真正的起跑线

—————————

有人会说,你说了半天,不就是拼爹嘛。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你的成就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实力。”这样的观点虽然听起来不怎么舒服,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有说服力。

拼爹的差距肉眼可见。别人一毕业就有公司继承,有好工作敞开大门,有现成的人脉网加持。而你一无所有只能从搬砖做起。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另一面:不同阶层的家庭虽然实力相差巨大,但是大多数竞争其实是发生在同阶层之间。如果你感觉升阶的机会离你很远,只是因为你即使在同阶层里面也算不上拔尖罢了。

而那些依靠家庭实力获得明显竞争优势的人并不值得羡慕。

他们能够获得明显优势,说明他们自降身价去到了一个更低的平台,逃避了同阶层的竞争。轻松是轻松了,但这也是家族衰落的开始。

实际上无论你处于哪个阶层,只要你愿意去到更低的平台去竞争,你都可以享受到家庭实力带来的优势。

如果我们去看同阶层的实力对比,会发现差距并没有那么明显。隔壁老王可能每个月比你多挣几千块钱,这点优势在人生节点的关键选择面前不堪一击。

你的后代只要选择了更正确的赛道,就可以轻松击碎隔壁的这点优势。

过分强调阶层差距不仅会令后代沮丧,还会成为家长的一块遮羞布。

有些父母会以自身实力不足为理由,推卸掉协助孩子发展的责任,在后代进入社会拼杀后,躲在家门背后,拒绝参与这场由后代肩负的,决定家族未来的战争。

正因为竞争主要发生在同阶层之间,所以没有必要夸大家庭实力差距的影响。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并不是父母的经济实力,而是父母的人生智慧(划重点,父母们呀抖音要控制呀,没事多读书)。

按照这个逻辑,身为父母的诸位,在焦虑后代前途的时候,需要先反思一下,自己积累了多少可以指导孩子的人生智慧。

直面责任

———————

不希望孩子未来成为卢瑟,父母至少有三件事可以做

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和提升孩子的认知水平在孩子的认知水平还不足的时候,帮助孩子做出正确选择为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和试错机会

这三件事并不需要全部完成,但凡能实现一件,孩子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幅增加。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三件事:

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和提升孩子的认知水平

首先你得让他从小在各种问题上自己选择并承担后果。只有等他经历了足够多的坑,学会主动去分析问题,学会自己去衡量利弊得失,你随后的教导才有意义。

然后要让他养成这样的习惯:无论客观条件如何不公平,都只考虑自己能做的应对措施,而不是一味抱怨。这是他日后能够自我提升的基础。

接着就是将你的人生智慧,你对世界的理解,传授给他。

最后,要把这一切转化为认知水平的提升,还需要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让他去实践你的理念,在现实的碰撞中反思并总结出新的理念。

在孩子的认知水平还不足的时候,帮助孩子做出正确选择

帮助孩子做出正确选择主要聚焦于三个人生节点:高考、就业、婚姻

人生会有很多不确定的节点,但是这三个节点是确定的。这三个节点的选择,基本上决定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框架。

然而比较尴尬的是,人们在碰到这三个节点的时候往往比较年轻,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必要的高度,这个时候家长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就高考选择来说,你不能指望一个闷头读了十几年书的18岁少年能有多少见识。所以家长就要清楚哪个专业更适合孩子,哪个城市未来更有前途。

高考节点是孩子的成绩优势一次性套现的机会。成绩优秀者可以一步登上国内最好的竞争平台,但前提是你得去对地方。

第一份工作基本决定了一个人未来从事的行业范围。在大学努力的四年,可以让你有一次低成本挑选行业的机会,但是哪个行业有前途呢?

婚姻是一次结盟的机会,什么样的盟友最适合,什么时候结婚最有利:是先立业,获得更多资本去成家,还是先成家,获得更多资源去立业?

要回答这三个节点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实际上需要家长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断提升认知,这样在节点来临时才回答得上来。

孩子的起跑线较量,本质上是一群四十多岁中年人的人生智慧的终极对决。

然而现实中能在四十岁左右活明白的中年人并不多,70后80后的生活模式一般都是这样的:

30岁之前随大流,放弃思考。30岁之后开始重复30岁的生活,果断待在舒适区域,运气好顺利混到退休,运气不好怨天尤人到退休,倒霉的中途失业。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自己的人生是没有反思没有进步,更谈不上什么迭代进化的。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活明白,拿什么来帮助孩子呢?

这样的结果就是高考结束第一次懵圈,大学毕业第二次懵圈,谈婚论嫁第三次懵圈,三次懵圈基本上消耗完家庭和自身的所有积累。

这之后孩子的前途全凭运气。

为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和试错机会

这个方式最简单有效,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和试错机会,他们自然更容易找到正确的选项。就算选择能力不强,只要有大量的选择机会,砸也能砸出一个成功来。

但是这对家长的财富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家长选择去追求财富来为孩子筹备更多的选择权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但是也有风险。

因为这需要你牺牲陪伴时间,也就是说牺牲了对孩子的教导。

而且赚钱这个事充满不确定性,如果你一方面跟孩子说为了赚钱所以没空陪他,另一方面等他长大了你又拿不出钱来,这就比较尴尬了。

任何选择都有风险,你的创富冒险持续时间越长,对于后代的成长来说风险就越大。另一方面,充满意外的创富冒险,不管成功与否,都有助于提升你自身的认知水平。

结语

—————

总的来说,要避免孩子成为卢瑟,父母要么给予孩子眼界,要么就要给予孩子选择权。

如果什么都给不了,就意味着孩子是蒙着眼在拼概率。那么最终变成卢瑟也不过是一个概率上的结果,没有必要惋惜。

所以我们看到,其实打造一个成功的后代和打造一个优秀的公司一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如果你真的很在意后代的成功,那么你要意识到后代的成功,实际上来源于家长自身的成长。在孩子的学生阶段,你并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

所以结论是有点讽刺的:

为什么你的孩子是卢瑟?

可能只是因为你早早就放弃了自己

Loser—Winner(我思)

长假临近尾声,媳妇终于迫不及待的与闺蜜有了闲逛商场的一天,也终于兴高采烈的回来了;一到家,就忙不迭的从手提袋里拿出一件长袖T恤给小宝试穿,平心而论,颜色质地都不错,小娃娃穿上也蛮帅气;但与小宝“斗智斗勇”一整天的我,正准备找点事杀杀“恶气”。突然,我发现小娃娃的T恤衫前面,大大的印着一个单词——loser,呵呵。

“你好懒英语也过了个四级,loser什么意思也不懂?还是只顾在外面疯了,买东西连看也不看?”我立刻质问起了媳妇。

媳妇可能也对自己逛了一天街略感抱歉,连忙给我解释起来:什么唱歌的BigBang,什么网上,什么她的好友给她讲……听的我云里雾里,只有一个感觉,自己彻底Out了,此loser已不是彼loser,终归是好得不得了,时髦的不得了……媳妇用一句话结束了她的发言,“让小宝穿上loser就是为了不成为loser。”我哑口无言。

吃着媳妇捎回的米皮、澄沙糕,我暗自揣度:“报身佛卢舍那,Winner可理解为闻道;卢舍那即闻道者;Loser——Winner;难道这就是佛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千世界,神奇的语言,世间万物,息息相连。”

我暗自佩服着自己,将自己这一“伟大”的发现,告诉了媳妇,媳妇轻轻的拍着小宝,头都没有扭一下,对我说:“神经病。”

#心晴计划#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