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赚

i5 2500k怎么超频(华硕p8z68超频2500k)

 人阅读 | 作者lilintao | 时间:2023-08-08 15:22

CPU超频排行:全核5GHz就开心了?这超频幅度20年前要被笑掉大牙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SMZDM.COM|作者:东辰tony

创作立场声明:Tony哥的PC日常

超频:DIYer的必修课

笔者的CPU超频史自1999年第一台AMD K6-2 266电脑就已开始,20多年来,大大小小经历了数轮DIY热潮,少不了赛扬300A时代的雀跃,躲不开铁壳图拉丁的150MHz疯狂外频,更别说巴顿2500+时代的AMD Yes!

回顾以下14年前的老电脑们

现在,看着我那块硅脂8700K跑个全核5GHz就要热出翔的体质,遂感慨这岁月着实不饶人、超频游戏已是近黄昏。

以i7-8700K来说,全核4.3GHz超到全核5GHz,论超频幅度才116.28%,这在20年前的超频时代,几乎等同于被人耻笑的“钻天雷”渣体质。要说早年间PCDIY玩家尤其是OCer们的乐趣,你们根本体会不到~

花上几分钟,让我们回顾一下多年前那些牛翻天的超频神U吧~

1989~2011年历代CPU超频王

以下按时间线顺序,依次介绍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CPU超频神U:

1989年:Intel i486DX33

时钟频率:33MHz超频频率:66MHz超频幅度:200%

你没看错,早在486时代,CPU超频就已成为DIYer手中的骚操作

小结:i486DX-33是PC圈公认的超频王鼻祖,配合华硕(没错,最早的超频王主板就有华硕,其他还有金鹰、海洋等)486主板上的频率跳线,33变66,连跳两级!200%的超频幅度相当于全核8.6GHz的i7-8700K,是不是不敢想?

1994年:Intel Pentium 75MHz

时钟频率:75MHz超频频率:133MHz超频幅度:177%

P75是严格意义上的第2代奔腾处理器(注意不是Pentium II,这只是商标而已)

小结:发布于1994年3月的第2代Pentium处理器,将350nm制程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和i486DX的懵懂时期不同,这是一个Intel疯狂喷射牙膏的时代,几乎每一颗Pentium处理器都能随心所欲地通过i430芯片组主板上的跳线随意设置倍频外频,75MHz的处理器可以轻松运行在100MHz上,配合优秀的主板则能超至120~133MHz。

1998年:AMD K6-2 266MHz

时钟频率:266MHz超频频率:400MHz超频幅度:150%

终于见到笔者第一台电脑所用的CPU了!感慨万千~

小结:K6-2时代的AMD,有点像12nm时期的Zen+。制造工艺的提升,让AMD处理器从默默无闻的万年候补,逐步走向台前。这颗采用250nm制造工艺生产的CPU,采用了非常先进的封装设计工艺,极具超频体质。

最基本的玩法就是跳倍频至5.5x66MHz外频,变身为K6-2 350,如果你有一块高大上的MVP3超频主板,那么可以挑战当年的顶级外频100MHz,然后倍频x4得到一块K6-2 400MHz处理器!笔者当年那块垃圾同维主板只能超到K6-2 350,还不算稳定,甚是可惜╮(╯▽╰)╭

不过,K6-2处理器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没有二级缓存,因此在后面这位选手面前... ...

1998年8月24日:Intel Celeron 300A

时钟频率:300MHz超频频率:603MHz(液氮)超频幅度:201%

不用多介绍了吧?

如果说i486DX33的200%超频幅度,是建立在时钟频率过低的基础上达成的话,那么9年后的这个夏天,Intel用一颗400多块钱的廉价处理器,掀起了完全不亚于2019年Zen2的DIY狂潮。

赛扬300A的“A”字后缀,意味着这是一颗自带二级缓存(之前的赛扬无A系列阉割掉二级缓存,用以和最新的PentiumII处理器划清性能界限)的高性能处理器。而它在当年的“基本操作”,就是66MHz外频直接跳上100,到手就是一颗450MHz的“准Pentium II 400”。要知道,当年奔2-400的价格接近1800元,前者售价甚至不足其1/4。

小结:高玩用户对这颗CPU的超频范围是500MHz~603MHz,后面这个数字是基于液氮辅助的情况下达成的,优秀体质的CPU配合高性能超频主板(比如当年的升技、梅捷、华硕、钻石等440BX芯片组主板),500MHz都是基本能达成的水准。可以说,Celeron 300A为Intel攒下了至少5年的美誉度,也为21世纪初开启的DIY风潮,树立了一座坚不可摧的丰碑。

2002年:Tualatin Celeron 1GHz

时钟频率:1000MHz超频频率:1500MHz超频幅度:150%

倍频锁定,赛扬辉煌时代的终结

小结:图拉丁是DIY历史中另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国内最大的PC圈之一就是“图吧”。制程升级为130nm、L2缓存翻倍的这颗究极“奔腾3”,配合当年同样优秀的Intel 815ETP超频主板,可以轻松运行在150MHz的外频上,1.5GHz对于2002年来说意味着丝滑般的流畅。笔者也是在2002年暑假时卖掉AMD毒龙600和美达KT133主板,换上了这颗美滋滋的图钉,一直用到了2004年。

进入下一条之前,插一段笔者的题外话:

从1998年的300MHz到2002年的1500MHz,短短4年之间,我们手上的CPU主频翻了足足5倍!回想一下2016年到今天,主频在4~5GHz之间确实徘徊太久了。不过好在是凭借制造工艺的提升,我们的主流CPU从2~4核,慢慢变成了今天的6~8核甚至12~16核,这也算是20年前不敢想象的一种进步吧。

2003年:AMD Barton 2500+

时钟频率:1833MHz超频频率:2810MHz超频幅度:153%

笔者当年在华擎、升技的主板上最高把它超到2.5GHz(12.5x200MHz)

小结:毒龙600为Socket462插槽立下超频能手的好口碑,一直延续到巴顿2500+。它也是速龙时代的一个转捩点,自2000年创立的SocketA(462pin)接口一直本本分分地沿用到2005年,所以换U不换槽真的是AMD的优良传统啊!直到Socket754接口的速龙64时代来临,非64位的处理器才彻底告一段落。

巴顿2500+代表了AMD在64位来临前,旧CPU时代最后的倔强:超至2.3GHz主频的它,轻松灭掉Pentium4 2.8C,超频至2.8GHz的它在当时几乎没有对手,除了... ...

2003年:Intel Pentium4 2.4C

时钟频率:2400MHz超频频率:3600MHz超频幅度:150%

奔腾4 2.4C是一颗当年非常“完美”的处理器,温度+性能+超线程的均衡代表

小结:奔腾4 2.4C这颗处理器在2004年的地位,应该怎么说呢~ 类似今天的i5-9400F。它是Intel 130nm制程的末代产品,但温度之低、性能之强、稳定性之高几趋完美。如果我没记错的话,2004年这颗处理器的价格在850~950元左右,到手即便不超频,也能流畅玩转当年几乎所有的主流游戏大作。

3.6GHz的超频幅度并非所有CPU都能达到,但当年最保守的超频范围也是摸到3.2GHz。不过这一频率带来的发热量就稍微有点不舒服了,且3.2GHz的Pentium4 C也只能勉强和2.8GHz的巴顿一较高下。

2004年11月,这颗CPU遭遇停产,Intel自此正式进入64位运算时代。

2005年8月:Pentium4 670

时钟频率:3800MHz超频频率:7000MHz(液氮)超频幅度:184%

N0版步进的Pentium4 670在2005年的超频大赛中跨入7GHz

小结:7GHz是什么概念?还是2005年~不过, Intel随后很快步入双核时代,单核高频的“旧世界”即将落下帷幕。

2006年:Intel Core 2 Duo E6600

时钟频率:2400MHz超频频率:4000MHz(液冷)超频幅度:166%

酷睿双核时代到来,E6600当年的定位很像今天的9600KF

小结:酷睿架构终于登场,奔腾时代的高频低能高能耗终于得以盖棺定论。但是,用惯了动辄3~4GHz的奔腾处理器,酷睿双核的2.4GHz显然难以满足当年玩家的胃口。因此,随便来个3.2GHz那是小菜一碟,超至4GHz的也不算罕见。按照当年的双核x2思路,这相当于一颗8GHz的处理器咯~

2007年:Intel Pentium E2160

时钟频率:1800MHz超频频率:3500MHz超频幅度:194%

双核时代开启之后,时钟频率大幅“倒吸牙膏”

小结:奔腾E2000系列双核处理器同样源自酷睿架构,因此在综合性能上有不错的潜力,唯一美中不足的依然和上面的酷睿2E6600一样:时钟频率太低了!

因此,在E6600上施展过的超频潜力,同样对E2140、2160有效。当年这颗很便宜的双核CPU,可以从1.8GHz超频到高达3.5GHz,超频幅度达到惊人的194%,几乎复刻了当年赛扬300A时代的盛景!

2008年:Intel Corei i7-920

时钟频率:2666MHz超频频率:4200MHz超频幅度:158%

哥斯达黎加封装的四核酷睿i7-920处理器

小结:终于,初代i7四核闪亮登场了。作为当年的发烧级LGA1366接口产品,定位在2000~3000元区间。基础频率2.66GHz对于45nm制造工艺来说,显然太过保守。高端玩家在当年会选择D0版步进的i7 920超频至最高4.2GHz使用。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直到今天,依然还有不少初代i7-920的用户坚守在LGA1366平台上。

2011年:Intel Core i5 2500K

时钟频率:3300MHz超频频率:5000MHz超频幅度:151%

总算是迎来了“CPU近代史”,SNB时代的i5-2500K闪亮登场

小结:笔者直到去年夏天还在用着技嘉Z77+i5-2500处理器,开启四倍频之后达到4GHz主频,在显卡配合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运行绝大多数游戏及应用。而对于带“K”的不锁倍频版i5-2500K来说,这个故事就更不一样了~

i5-2500K和同时代的i7-2700K都具有5GHz的超频潜力,而全核4.5GHz更是不值一提的基本操作。在主板、电源等配件的支援下,全核5GHz的i5-2500K、2600K放在今天,依然也是照样能打的狠角色。唯一难受的就是AVX等指令集版本的落后,让他们在执行效率上跟不上如今的新架构产品。

*注:在2006年上市的65nm工艺古董级CPU之中,有一颗超频幅度虐遍上面所有超频王,答案文末找(๑•̀ㅂ•́)و✧

总结

2011年之后的故事就不多写了,毕竟自那一年起,Intel在技术遥遥领先的基础上,彻底开启了牙膏战略,而AMD也进入漫长的黑暗期。即便日后有超至8.429GHz的AMD FX-8150,但也只能是开启双核双线程来完成这场“数字游戏”而已:

2011年8月31日,Team AMD FX团队完成了8.429GHz超频记录

然而,为了实现更高频率,这颗8核处理器只能屏蔽掉6个核心来完成超频测试

从2011年首颗i5-2500K超频至全核5GHz之后,9年的时间里,全核5GHz都是Intel对默认频率的一道隐形围墙,难以轻松逾越,直到2019年末的那颗i9-9900KS才算实现。而骨灰级OC界虽说没有停下对新款处理器超频的脚步,但这一行为已经从普通玩家的日常操作,变为新闻里难得一见的“少数派报告”:

将12核心、基准频率3.8GHz的Ryzen9 3900X超频至全核5.6GHz就需要上液氮了

而全球超频世界纪录的排行榜,似乎也很难有新款CPU来夺擂了:

全球CPU超频记录排行榜,清一色的老旧CPU在8GHz以上硬扛

AMD FX-8370靠8.7228GHz时钟频率占据榜首,而在超频榜前10中,一颗使用65nm古老制造工艺的赛扬D352处理器,依靠3.2GHz的默认频率、8.5437GHz的超频频率、267%的超频幅度,成为当之无愧的超频王:

在2006年,赛扬D352是一颗随随便便就能上5GHz的平民法拉利级超频神U!

CPU超频的历史延续至今,已超过30年。从i486DX33、赛扬300A到今天的i7-9700K、Ryzen9 3900X,无数OverClocker在这条道路上前仆后继,燃烧着金钱、精力、青春、渴望,只为见证那些自己亲手创造出的一个个微小的历史瞬间。

或许,我们不是在超频,而是在努力地超越着平凡的自己~ 你说呢?

感谢阅读本文,期待您的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内容再见ヾ(•ω•`)o~

深度回顾,从初代到13代,游戏麒麟酷睿i5被钟爱之谜

前言:

能被行业、市场、消费者都高度认可的产品,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就好像当年的街机诺基亚,长期盘踞国内SUV销售榜前三的哈弗H6都是消费者认可的选择。同样,酷睿i5系列既不是发布会里面的C位,也不会是装机商出货最高的,价格也有一定门槛,为何会被称之为游戏麒麟?

回顾经典:

初代酷睿i5 750:

不得不说,i5系列出道就不是C位。一开始Intel推出i5的时候,更多是不得不承认对于市场和消费者的高估。

基于Intel Nehalem微架构的i7 920确实很好很强大,革命性的三通道内存以及真正走向实用性的超线程技术。现在还有不少网上装机的用i7 920做文章,甚至也有不少大神玩X79平台。然而超越了时代的i7 920不仅仅给消费者强劲的体验,也带来平台偏高的门槛,不仅仅CPU价格高,配套的主板最低也要中高端级别,而且内存一次买三也是问题。

不得已,Intel推出了细分市场的1156针新系列。同样是基于Nehalem微架构,但是Core i5只会集成双通道DDR3存储器控制器。另外,Core i5会集成一些北桥的功能,将集成PCI-Express控制器。并且砍掉了对当时游戏影响不大甚至有可能拖后腿的超线程技术,而且入门级的主板都可以与之匹配,让整机价格直接下降一大截。

第一代的酷睿真不是一般的折腾,i7 870是1366针,基于X58芯片组;而i7 870、i5 750、i3 530是1156针的,而且有P55和H55两个芯片组可以搭配。

上图的就是当年技嘉P55-USB3主板,应该是属于后面的超耐久系列。从外观、用料、布局来说,这是当年的一款中高端主板,MOS带有散热篇,PCH芯片散热也是超大。内存槽带有颜色引导安装,并且通过第三方芯片组拓展了两个SATA3接口。

要知道,SATA3接口一开始并不是标配,P55只有3Gbps速度的SATA2支持而已,6Gbps的SATA3基本上只有高端主板才会见到。

当然了,当年i3 530+H55主板超频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而且即使不超频i3 530也是一个不错的游戏主机适用的CPU,毕竟2009年那时的游戏基本上还是单线程或者双线程的游戏而已。

二代酷睿i5 2500k:

第二代酷睿基于The Sandy Bridge架构,也就是SNB沙桥架构,同样是四核心四线程,但是无论从架构还是制程上面都比第一代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性能和温度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尤其是i5 2500k,简直是当年热度最高的产品。不仅仅性能强大,而且超频空间也非常可观。

只要选择个给力的主板和靠谱的散热器,不是非酋血统的话,闭着眼就可以把3.3G的i5 2500k超到4.5G,性能更进一步提高。

I5 2500k带动了又一个超频的时代,超频推动了主板用料、散热器的进步。当年还诞生了不少名词,比方说超不上的i5 2500k叫做地雷。

三代酷睿i5 3470:

从SNB开始,Intel就实行了tick-tock策略,也就是架构-工艺交替发展,一代处理器升级工艺(Tick),下代处理器再升级架构(Tock),接着继续升级工艺,如此交替,每年都能带来焕然一新的产品。

其实,第三代酷睿IVB依然有超频不错的CPU,不过印象中是i7 3770k比较好超,i5 3570k反而玩的人比较少。相比于可超频的i5,三代玩不能超的i5 3470挺多的。一方面是因为CPU性能已经达到了大家的期望值,除了专业搞渲染的设计师和追求跑分分数的,一般人1k左右搞个i5就已经横着走了。

而且三代开始,又多了B75这款超级经典的芯片组。为什么说经典呢?那时因为二代三代酷睿生命线很长,处理器本身的性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务和一般家用的要求,前几年还有不少某吧大神二手玩这个。而且B75芯片组主板是Intel原生支持PCI槽的最后一款主板了,对于某些喜欢玩声卡的朋友来说,B75主板+winxp才是顶级音质的存在。

更便宜的话就是H61芯片组主板了,我在五年多之前还50块买过多次,不过基本上就是一线品牌外加Intel原厂。貌似H61以后,Intel就不再出原装主板了。

Intel原装板,说白了就是公版,看上去捡漏无比,家徒四壁的样子,但倒是莫名其妙耐用,信不信由你。

二三代酷睿还有一个神U或者一个体系的兴起,那就是把服务器的处理器拿到家用上。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E3 1230,我自用初代E3,给亲友装过E3二代,给单位装过E3 1230三代,还评测过五代的E3。

之后,更多的服务器处理器,甚至是之前的771针服务器处理mod上775主板上面用,变成了又一流派。

顺便一说,很多人以为22nm技术的老制程就发热量很大,错了。一方面那时旗舰也就是四核八线程而已,另外一方面是频率相对低,所以不超频的话,i7 3770k都能用原装散热器镇压。没错,就是那个轻薄如翼没有一丝铜的散热器,我上一份工作的东家就是用这个做平台散热风扇,我用了近两年,天天上机测试各种显卡。

第四代酷睿i5 4670k:

第四代酷睿i5 4670k可以说是我超频最多的处理器,主要是因为那时开始做自媒体,比较喜欢折腾。但是,个人觉得四代i5反而没有二代好超。虽然说核心一样,但是由于起步频率较高,节能频率又能下降到800Mhz。虽然说待机功耗暴跌,而且核显也能硬解4k超清(部分,包括知名的北京烤鸭试机片),但主板倒是折腾。

早期只有部分高端主板才玩的数字供电、DrMos变成不少一线品牌的中高端都要上,无他,就是为了满足Intel新的供电标准。早期还有很多人丐版的H61上E3处理器,毕竟功耗发热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狠。到了四代酷睿的时候,多数人都会建议你最低限度上一线大品牌的B85,供电也不能丐。

有意思的是,当年四代酷睿有个坊间诨号叫做“黑丝袜”,那是因为四代酷睿的架构叫做Haswell,某些大神的神翻译。

五代酷睿i5 5775C

实在话,五代i5是我唯一没有用过甚至见过的酷睿i5处理器。据说挺贵的说,因为不仅仅有了创新的锐炬核心新核显,而且还内置了128MB显存,完完全全可以吊打什么GT640之类的入门级显卡了。

前阵子测试Intel A770显卡的时候,还跟不少diy大神谈过这个处理器,完全没有人通电上机过。我甚至一度怀疑没有进入过国内市场,就见到评论区有个隐侠用过。

严格来说,五代酷睿就是DDR3内存的末代皇帝,之后的6、7代酷睿是可以支持DDR3的但大厂只有官网产品库里面有,倒是部分二线公开卖,甚至还有魔改上8、9代处理器的。多年前好奇心驱使,入手一块三线的B360主板,可以上DDR3+八代酷睿处理器的。但是我装完系统,跑完分,然后就开始蓝屏,之后就不间断蓝屏。第二天,我把它寄回去梦开始的地方了。当然,这是我个人遭遇,不清楚其他朋友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六代酷睿i5 6400:

说起i5 6400,可能大家想不到,我用得最多的反而是一体机的平台。刚好单位的客户是从事一体机的,当时网咖也有不少搞一体机的,也接触不少。

记忆中,2015-2017左右的时间,网咖、一体机可以说是发展最快最狠的时代。某知名网咖就是i5+GTX50起家的,搭配B系列的中端主板。后续,多数网咖机都是酷睿i5+B系列主板+甜点级显卡。

而且,游戏麒麟i5这个名词也是业界以及网咖业主开始用的。

不过受限于空间和散热,一体机最终也是没有真正成为大主流,而且网咖的主机也走向了多元化,内藏在桌子的、水冷的、异形机箱的一应俱全。不过,内部还是不变,酷睿i5+B系列主板+甜点级显卡依然是铁三角组合。

六代酷睿并不是桌面级处理器最早支持DDR4的,之前至尊级的X99系列就已经用上DDR4内存。但是六代酷睿是桌面级大主流平台,真正推动DDR4的量产、铺货,而且最初只有少数人在高端平台用过的M.2接口SSD已经开始普及到B150主板。但是也就是一线品牌才有带M.2接口的B150芯片组主板,二三线普遍忽略,可能是并不能原生支持。

七代酷睿i5 7500:

如果你问我,最不值得买的i5是那一代,我肯定会说七代。而且不限于i5一个处理器,而是整个七代都不用考虑,因为后面的八代太强了,以至于7代无论从桌面级到笔记本都比较惨,尤其采用是低电压酷睿处理器七代轻薄本,别摸。因为七代的酷睿i7也不过是双核四线程的,相当于缓存更大频率逊色的桌面级i3而已;而我的八代酷睿i5 8250U都已经是正儿八经的四核八线程,几乎有七代酷睿桌面级i7的七成功力了。

而且有个莫名其妙的事情,至今i7 7700k还是超级贵,依然是非常不划算的二手CPU。据说因为可以装win7还是啥原因。

不过,到了七代酷睿的时候,M.2 SSD就真正走向平民化。以前是高端主板才会有第三方方案支持,到了七代,基本上别太丐的主板都有M.2插槽了。

实话说,早期的M.2 SSD性价比太低了,尤其是早期还叫做NGFF的时候。高端的还算可以,好歹还是PCI-E界面,10Gbps速度还是有的。然而,低端的仅仅是SATA3界面,实际上也就是6Gbps,甚至有些厂家的完完全全就是换接口版本。同样方案下面,新接口价格贵一截,但性能倒是不一定打赢2.5寸的SATA3。

所以说,新技术带来新体验,但是得加钱。

八代酷睿i5 8400:

估计到这里很多人就在吐槽,为啥不讲超频,老是盯着低端看。一方面,咱家确实不是啥高端群体;另方面,CPU性能真的对于游戏玩家来说早就妥妥够用了。别说i5代旗舰卡,就是八代以后得i3带旗舰显卡也是毫无问题的,别听那些带节奏的。

反过来说,为什么以前我们老玩家玩超频呢?主要是性能和荷包缺口太大,而且以前超频的门槛不高,不想现在只有中高端才能超,而且超频的话对于主板、电源要求更加高,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还不如投资显卡;而对于刚需CPU性能作为生产力的,超频太多不可预见的问题,稳定性还存疑的,万一工程渲染到一半蓝屏,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反正我是不意外了。

扯远了,书接原路。Intel Core i5-8400相比第七代酷睿i5-7500,物理核心数目增加了2个,由四核心变为了6核心,从4核心4线程变成了6核心6线程。i5 8400基础频率2.8GHz,睿频加速频率3.8Hz,单核加速频率可至4.0GHz,L3缓存提升到了9MB,内存频率提升到了DDR4-2666MHz,TDP功耗65W。 第八代酷睿处理器依旧为LGA1151接口,从背面来看看针脚也和上代U差不多,但是却与上代的Z270芯片组主板不兼容,只能使用Z370主板及未来的300系芯片组主板。官方解释为新处理器的6核架构,在供电、超频、内存上都有改变,主板的供电以及超频设计都需要重新设计,因此必须搭配300系列芯片组。

也是因为八代酷睿终于把祖传四核八线程写进了历史,i5就是六核心六线程,i7是六核心十二线程,因此主板再次迎来了升级。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刚好也是赶上了技嘉第一代雕牌主板的出现。有意思的是,当初在朋友圈里面,雕牌这名字是不少网友叫起来的,然后技嘉认可了。

可以看到,雕牌一开始的样子就是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样。MOS供电、PCH芯片以及M.2 SSD全部都有厚实的散热片支持,而且M.2 SSD的散热还带有导热硅脂。这些都变成了雕牌标配的。当然了,雕牌也是有分级别的,级别越高散热覆盖和功能越多,就跟圣斗士一样,青铜覆盖少,白银多一点,黄金就更多,神圣衣基本上全覆盖再加个翅膀,至于女圣斗士就另外说了。

顺便偷懒一下,八代九代相差不远,而且也没有额外推出新的芯片组和主板,我们直接跳到十代吧。不过值得一说,九代酷睿开始,Intel终于“开窍”了,推出了后缀位F的处理器,就是不带核显的处理器。比方说,i5 9600K是有核显的,9600KF是没有核显的,传说不带核显超频好一点,我两者都用过,差不多。只能说,菜不能赖核显。

关于F,我们有一种神翻译,F代表非冰,i5 9600KF就是9600K非冰。

十代酷睿i5 10400:

到了十代酷睿i5又是一个小飞跃,因为以前的i5基本上没有超线程技术的,仅仅有些特殊型号是双核四线程。

其实,以前不少游戏玩家对于超线程有歧视,甚至有人扬言,要是用E3、i7一类带超线程的处理器首先去BIOS关闭超线程。他们的理解是超线程就相当于假核心,当游戏运行在假核心上面就会掉帧。

然而,我以前就测试过好几次E3对比i5或者i7模拟i5和真i7对比,开启和关闭超线程根本不影响游戏性能。当然了,我测试用的显卡最次也是甜点级的,个人觉得这不过就是某些垃圾佬带节奏而已,讽刺的是,提倡i3吊打i5的也是他们。八代以前的i3都是双核心四线程的,我倒是没见过谁说用i3关闭超线程的。

与之配套的是B460芯片组的主板。其实从B360的时候,就因为被抢注逼着从第二位5改为第二位6,本来B75、B85、B150、B250一脉相承的。

由于十代酷睿开始,超线程变成平民化了,连i3都变成了四核八线程,随之又要升级主板供电。不过不得不说,我觉得技嘉B460雕牌和B360样子差不多,可能是因为之前设计就有冗余吧。

这供电模块和显卡合金装甲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可以说是完全一致。

反而有一点大家忽略的是,以前只有顶级芯片组才能有第二条M.2槽,B460开始就有原生支持的。不过第二条是从PCH拉出来的带宽,并不是直连CPU的,速度和延迟方面有点影响。

十一代酷睿i5 11400:

新一代的酷睿i5 11400,虽然同样是六核心12线程,但是全核心频率可以达到4.2G,睿频可以达到4.4G,最关键的还是单核性能比起上一代有着明显的进步,这对于主要看处理器单核浮点性能和主频的游戏来说,优势非常明显。至于新游戏的多线程优化,12线程其实也不算少了。

11代酷睿i5 11400,核心代号为Rocket Lake,TDP为65W,L3缓存为12MB。第11代酷睿的i5、i7、i9系列采用了全新的Cypress Cove 微架构、Xe GPU架构、首次支持PCIe 4.0而且增至20条通道、原生支持USB 3.2 20Gbps、支持雷电4(兼容USB4),另外还会继续提升DDR4内存频率、强化超频能力和功能、显示支持HDMI 2.0/HBR3、多媒体支持12-bit AV1/H.265视频编解码和E2E压缩。

对于游戏玩家和一般用户来说,第十一代酷睿的优势在于同频性能的提高。对比上一代的i4 10400,虽然主频相近,但是i5 10400的单核性能为478.5,多核多线程为3493.4;i5 11400的单核性能是565.8,多核多线程性能是4351,从CPUZ的初步测试,我们就看得出11代酷睿的同频性能(IPC)提升19%所言非虚。

从工作的角度来说,支持PCI-E 4.0新总线的11代酷睿虽然不见得能把显卡性能一下子拉高,但是用PCI-E 4.0 SSD的朋友,就能体验到7000MB/S的超高读取速度,硬盘真正快到起飞。而且USB 3.2 20Gbps、支持雷电4(兼容USB4),这些对于需要备份大容量素材的朋友来说,绝对是福音。要知道,佳能R5和索尼A1已经给大家打开了8K视频的大门。

一说到用料的话,总会有人拿丐版来说是。能用和好用是两回事,用过最丐的反而是intel原装,虽然都是电解电容,PCB简洁无物,而且接口、功能就别指望了。

技嘉雕牌其实是堆料了,但这个系列的理念是定位于长时间需要CPU、显卡满载的电竞玩家,哪怕是长时间24小时肝也不会突然给你掉链子的理念。

多相供电是能降低MOS等供电元件的发热,而且可以让电流更大更温度;显卡插槽合金装甲是为了让超大超重的高端显卡有更好的承托,避免PCB和接口拉裂;大面积的散热覆盖,可以降低温度让系统更加稳定。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十一代酷睿平台,B560芯片组就已经开放了高频内存支持和内存超频,之前的B460貌似上限就是DDR4 2933而已。

十二代酷睿i5 12400:

这几代的酷睿,Intel是下了血本了,毕竟以前的领先优势早就败光了。所以就出现了每一代的IPC都有明显提高,没有以前那种加0.1G频率的神操作了。

IPC简单来说就是同频性能,比方说,都是4G的频率,十代是100%,十一是110%,十二是132%。这不是我瞎掰的,因为每一代的更新都是相对于上一代做IPC提升的,十二代和十一代就是相差了17%。

当然,这种差距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游戏帧速的,毕竟这事情归显卡;也不是某个测试软件的跑分能直接兑现的,这个性能提升貌似是综合数据。

相比于这些数据,更直观的是十二代推出了全新的大小核心结构。没错,就是和手机上面的大小狗差不多,小核心主要作用是平衡功耗的,而且还能在多核多线程的应用上面搭把手。当然了,游戏就真的没啥帮助,毕竟E能效核心就是当初超低功耗平台的核心而已,跑游戏勉为其难。

有意思的是,十二代并不是所有的处理器都是大小核心的,刚好就是i5 12600K为分界,低于此君的均为纯大核心,高于的均为带小核心的。十二代酷睿i5 12400也是爆款。

十二代酷睿还是首个桌面级平台玩DDR5内存的,可以说从十二代酷睿开始,内存又一次迎来换代。不过,2021年左右的时候,DDR5实在太贵了。

所以十二代酷睿多数人都是用DDR4为主,毕竟不少朋友手上还有DDR4的库存。而主板方面,不少厂家都是推出双版本,同一个型号都有两种内存的版本。

比方说,技嘉雕牌系列,型号带DDR4的就是支持DDR4的版本,不带DDR4的就是只能用DDR5内存,其他用料、功能、布局是一模一样的。

十三代酷睿i5 13400:

不用说,13代酷睿就是12代的tick-tock,接口一样,同样也是大小核心结构。不过这次几乎全系列都增加了小核心,连i5 13400都是带有小核心的。也就是说,优化了一年左右,Intel的大小核心是完美了。

B760芯片组也可以支持第12代“Alder Lake”、第13代“Raptor Lake”两代酷睿处理器,借助处理器内部的PCIe 5.0控制器,可以提供一根PCIe 5.0 x16显卡插槽;B760芯片组自己则只能提供PCIe 4.0通道,数量从Z790的20条削减为10条,但比B660芯片组的6条多了4条,这也是B760芯片组相比于B660芯片组的主要进步,意味着主板芯片组可以为用户提供两个PCIe 4.0 x4 M.2 SSD接口。

虽然说从处理器到主板都是迭代,但是13代酷睿对于大小核和DDR5的推动是积极性的,而且工艺上面也是有所提升。整体来说,13代酷睿不是质变,但是从量变程度来说还是不错的。

小结:

从前言我就说了,酷睿i5系列一直都不是C位,从性能来说打不过老大哥i7,跑分不如打个好看,但是游戏方面两者差距不多。从价格来说,不少装机推荐i3还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八代以后的i3确实很大,配合Hx10系列的入门级主板的话,资金会充裕不少。但是i3+入门级主板,性能和功能方面还是有所差异的,毕竟对于带宽、SSD以及接口方面的支持也是减配的。而且,越来越多的游戏支持多核多线程,后续的话i3还是和i5有区别的。

其实这篇是一个楔子,没想到一回顾就变成了6000多字,一不留神就把自己坑了。相信大家肯定很想知道,近几代酷睿i5性能的提升程度吧?敬请收藏关注,后续马上送上。

当年至强处理器还记得多少,DIY乐趣可能不再有

聊起电脑处理器可比显卡有趣多了,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垃圾佬的,小编曾经在上学期间望着高高在上的i7心想一定要找一款i7级别的处理器前提是便宜,便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琢磨终于目光投向了至强这个没听说过的系列,结果中了至强的毒无法自拔.........

以下是折腾过的。

775平台

奔腾E4500 双核双线程,轻松4.0G

酷睿2 E8400 双核双线程,双核高频小王子

酷睿2 Q6600 4核4线程,胶水四核名不虚传

酷睿2 QX9650借用 4核4线程,至尊宝刀

771平台硬改,HS宝,秒天秒地秒空气

至强L5408 4核4线程

至强L5440 4核4线程

至强E5462 4核4线程

至强E5355 4核4线程

至强5130 双核双线程

1366平台,双路+多开

至强W3550 4核8线程

至强E5503 4核8线程

至强X5550 4核8线程

至强X5650 6核12线程

1155平台,没i7什么事情了

至强1230 V2 4核4线程

至强1260L 4核8线程

酷睿i5 2500K 4核4线程

1156平台

至强X3440 4核8线程,超频追i7

至强L3406 双核四线程,低功耗实力超频

至强L3426 4核8线程,低功耗实力超频

酷睿i5 661 双核四线程,高频通杀

酷睿i7 810 QS 4核8线程 极为挑板华硕Q57算一个

酷睿i7 860 4核8线程

2011平台,多开,工作室首先

至强E5 2650 v2 8核16线程,任务管理器神秘加成

至强E5 2660 v2 10核20线程,没事数框框

至强E5 1603 4核4线程,亮机U

至强E5 1650 6核12线程,性价比巨高

酷睿i7 3930K 6核12线程

酷睿i7五代 5820K借用 6核12线程

1151平台

酷睿i7 6400T es 4核8线程,超频性能无敌,秒正式版。

每一颗U都有背后的故事写完这篇文字或许可以退坑了目前而言新出的至强已经没有性价比了。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