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什么意思(别人骂你物以类聚怎么办)

 人阅读 | 作者juacai | 时间:2023-08-18 15:04

一课译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Photo/Pixabay]

人们往往因为兴趣、爱好、性格相互融洽而成为朋友,有的是志同道合,有的是臭味相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文俗语,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合得来的人相聚成群,是朋友之间志同道合的统称,可分开使用。与英文习语“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意思相近,表示“People who have similar interests, ideas, or characteristics tend to seek out or associate with one another”。

例句:

乔治:你为什么认为唐纳德靠不住?

George: Why do you think Donald is dishonest?

内德:他的朋友都靠不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Ned: All his friends are dishonest.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我一直认为艾米很狂,而现在她和那个势利的男孩路易斯在约会。真是物以类聚。

I always thought Amy was pretentious, and now she\'s going out with that snobbish boy, Louis.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Editor: Jade

终于明白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经典的成语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直到最近,我才真正明白了它的含义。原来,这句话并不仅仅是形容人和物是有类别分别的,更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际关系的真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价值观,因此在社交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和自己有共同点的人为伴。在高中时期,我曾经因为兴趣爱好不同而与同学们疏远,不过后来我发现,在大学的时候,我找到了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自己的相合,探讨问题,相互鼓励,这种感觉真的很棒。我们有时候甚至可以在不言不语的时候,也感受到彼此的默契。这就是“人以群分”的真正含义——在社交中,人们总是会选择和自己类似的人在一起,因为大家有类似的经历、兴趣和爱好,这种互相理解和认同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除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性和属性,因此它们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各自独特的群体。譬如说,动物根据种类和习性的不同,会自然地聚集成各自的群体,如羊群、鸟群、猎豹群等。这些群体内部的成员都具有相似的特点和行为,它们在群体中互相配合、支持和保护,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生存率和竞争力。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也会因为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等因素而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和社区。比如说,音乐爱好者会聚集在音乐社区,文学爱好者会聚集在文学圈子,科技爱好者会聚集在科技论坛等。这些群体内部的成员往往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他们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共同探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体验和认同感。

总的来说,这句成语的真正含义是,人们在社交和聚集时,往往会选择和自己类似的人或物品,在这种聚集中,人们会感受到彼此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互相支持的关系。而这种联系和关系,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当今社会,虽然人们有着不同的背景、文化、价值观等差异,但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和尊重这些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彼此,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小知识分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们经常会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致就是在讲,人都是容易对跟自己相似的人产生好感,继而成为朋友。倘若志趣不相投,很难达成一致,就别提深入交往了。

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他们要求一些年轻人回忆自己生命中结交过的最亲密的朋友,并列举他跟自己有哪些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多数人列举的都是朋友跟自己的相似之处,比如“开朗,好交际”“喜欢古典音乐”“诚实、值得信任”等。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呢?

第一,与自己三观相近的人,交往起来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肯定,能增加“自我正确”的安心感。彼此之间发生争辩的情况比较少,都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较少受到伤害。

第二,相似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人们总是希望能通过建立相似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集体中活动,阻力比较小,活动更顺利。

其实,人也喜欢跟自己互补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会跟与自己相似的人惺惺相惜,还会喜欢一些跟自己差异较大的人,特别是在需要、兴趣、气质、性格、思想等方面能够形成互补关系,就更容易产生相互吸引的关系。这说明,人不仅有认同的需要,也有从对方身上获取自己所缺乏的东西的需要。

互补和相似是否矛盾呢?其实不然,因为差异不一定都能形成互补,互补性的前提是彼此都能得到满足,倘若无法实现这一点,那么相反的特性就无法产生互补,甚至还会产生厌恶和排斥。形成相似的条件,一定是大方面的,比如三观;而形成互补的,是相对较小的方面。换句话说,就是:“该相似的地方相似,该互补的地方互补。”

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点,而性格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往往在寻求生活伴侣和事业伙伴时,会寻找那些能弥补自己缺点的人。

多看效应:刷脸的好处,你一定要知道

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大概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人缘好的人,特别擅长制造与别人接触的机会,提供彼此间的熟悉度,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在新认识的人中,有些人可能长得不那么好看,最初看的时候很别扭,可时间久了,看得多了,也就不觉得他那么难看了,甚至还会发现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多看效应。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一个相关实验:他向被试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多次,有的出现十几次,有的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受试者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受试者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比较喜欢那些看了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

这说明,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还有一个实验,是在某高校的女生宿舍楼里进行的。心理学家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相互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就比较低。

毫无疑问,这个心理学现象提醒我们:想拥有好人缘,在创造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之后,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这样就能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比如,在职场中,可以多在各部门走动一下,哪怕只是露个面,送个文件,这些细节的来往,也可以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如果过于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遇事退缩,不仅难以与人亲近,还可能阻碍在职场的发展。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