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赚

宁古塔(宁古塔电视剧完整版)

 人阅读 | 作者shanqianlu | 时间:2023-08-30 17:04

流放宁古塔究竟有多恐怖?清朝女犯宁愿自尽,也不愿前往一步

发配宁古塔

在清宫剧中,总是有这样熟悉的一幕,朝中大臣犯了重罪,皇帝一声令下: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宁古塔这三个字的重量,堪比杀头的死罪,被处罚的大臣无一不下跪连连求饶,万念俱灰。

更让人绝望的是,犯罪的大臣往往一家都会受到牵连,女眷们会一同流放宁古塔。

女性听到这样的处罚,宁愿选择自尽,也不愿意到宁古塔这个地方去。

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呢?又为什么会令人闻之色变呢?

宁古塔在哪里?

现在的宁古塔,其实就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虽然是以塔为名字,但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有名气的塔。

在满语中,“宁古”是数字六,而塔翻译过来则是个,所以宁古塔在满语中,其实就是六个的意思。

后来人们口口相传,便与清太祖的“六祖”联系起来,相传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生了六个儿子,就把这里分给了他的这六个儿子。

这么说来,宁古塔还是清朝祖宗的发源地呢。

后来满清入关,满人开始往中原地区转移,这里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但是满人并没有放弃这里,世代派人在这里守着,他们叫做披甲人

披甲人翻译过来其实就是披着铠甲的人,披甲人大多都是旗人,打仗的时候,他们披上铠甲上阵杀敌,后来天下太平了,他们就解甲归田,给清王朝镇守边疆。

清王朝为了感谢这些给他们守家门的士兵,便发配那些犯了罪的朝臣们,给他们当奴隶。

图:披甲人

自古以来,很多名人都有被流放的经历。

最“悠闲”的莫过于苏轼了,被流放到黄州时,他发明了东坡肉,到了惠州,他又吃荔枝上瘾“日啖荔枝三百颗”,流放到儋州,他干脆在那里当起了老师。

但是如果苏轼生活在清朝,估计就不会如此享受了,因为宁古塔这个地方,根本没有让他享受的这些条件。

图: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

其实清朝被流放到这里的,也有不少名人,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清初文学家金圣叹,还有著名诗人吴兆骞。

宁古塔之路

送北京到宁古塔,有4000多公里的路程,犯了罪的犯人,是没有资格骑马坐轿的,只能靠两只脚走着去。

明清时期文人多出自南方,自然做官的也是以南方人居多,所以流放的犯人,很多也都是南方人,万一上了点年纪,这一路走下来可谓是非常艰辛了。

京城办理的大案,一般都是“长解”,也就是说兵役对犯人全程押送。

押送犯人可是一门苦差事,不仅得陪着犯人走这么远的路,路上还得时刻提防犯人逃跑。

如果押送的途中把人丢了,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轻则棍棒伺候,重则也是被流放的下场。

乾隆年间,镶蓝旗马甲苏崇阿押解一伙盗窃犯到宁古塔服役,中途犯人逃跑了,结果苏崇阿被发配到了伊犁做苦役。

不仅如此,押送的时间也有规定,兵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犯人押送过去,如果路上耽搁了时间,兵役就会受到惩罚。

所以在流放的过程中过,这些犯人可以说非常痛苦,他们带着沉重的枷锁,把手脚磨得都露出了骨头,伤口流血化脓后,也得继续赶路。

除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不能休息,平均每天得走上4万多步,就算是晚上休息的时候,他们的脚上也得带着沉重的脚镣。

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伤口化成脓水,又被冻成冰块一样,手背红肿得像馒头一样大,根本不能蜷缩,那种滋味,直接痛到骨子里。

而且通往宁古塔的路上,人烟越来越稀少,时常会会有野兽出没,被押送的犯人带着手铐脚镣,根本没有逃跑的机会,只能沦为野兽口中的食物。

在这种苛刻的条件下,男人能撑过去的都寥寥无几,更别说女人了,大妈羞辱如同家常便饭,更甚者还会对这些家眷进行羞辱。

之前是衣食无忧、身边奴仆成群的太太老爷,如今却受到如此屈辱的对待,任谁能受得了呢?

所以在很多时候,一些犯人或者家眷在被流放的路上,就已经丢掉了性命。

或者不敢受辱而选择拼命,但这样往往会死得更惨,作为女眷,为了不受此屈辱,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还能留有一丝体面。

因此有人这样形容去宁古塔的路途:“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真实的宁古塔

就算是有幸,活着走到了宁古塔,他们面临的又是怎样的生活呢?

宁古塔在中国的最北边,是最寒冷的地方。

清初诗人吴兆骞被发配至宁古塔后,对当地的气候是这样描述的: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图:吴兆骞

可见宁古塔的气候有多么恶劣,冷到刺骨,这些从来没有在恶劣环境下生存过的文人,很难适应这里的环境。

而且这些犯人到了这里之后,是给披甲人做奴隶的,这些向来娇生惯养的文人,一下子被这些披甲人当奴隶,地位非常卑微,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很难转变过来。

雍正曾下令,被流放到这里的犯人,披甲人可以随意处置。

没有了荣华富贵,也没有了人身自由,尤其是女犯人,不仅要干繁重的农活,还得伺候披甲人的起居,更甚者还是他们随意发泄的工具,就算是死了,也没有人为她们的死负责。

所以,很多犯人一听到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就是脸色大变,宁愿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被流放宁古塔。

不过虽然宁古塔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很多人有去无回,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不仅适应了这里,还能过得不错。

当地的披甲人虽然文化不高,不会汉语,但是民风非常的朴实诚信。

一般发配给披甲人为奴的,他们也不会为难人,如果有逃跑的,披甲人也不会举报,逃跑的犯人被抓了回来,主人以及周边的土著还会出来作证,说他们其实是回来自首的,让当地的政府不要责罚他们。

而且当地的人讲究诚信,如果披甲人向当地的店家赊账,口头约定明年偿还,到了第二年,就一定会如数偿还,就算是本人不在,也一定会托人前来。

因为距离京城甚远,所以管理并不是多么严格,作为犯人,每年只需要一石粮食,就能免除所有的徭役,然后像普通的百姓一样生活,恢复自由之身。

这里地处偏远,人心淳朴,本地人尤其是对有文化的人,充满了敬佩,这一点,其实这里的官兵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宁古塔的军官,称有文化的犯人为“哈番”,也就是尊贵的人。

为了能让这些犯人能够在这里生活下去,他们还会发放春耕的种子,教他们如何耕种。

虎患严重的时候,宁古塔的将军允许这些流犯们住在木城里面,因为这里有士兵把守,野兽们一般不敢靠近。

而披甲人也对这些文化人非常友好,这些书生不会生火做饭,这里的邻居也会帮着一起做饭,教他们如何生活下去。

而那些有头脑的罪犯,在这里还能开创一番新的生活。

比如说那位诗人吴兆骞,在顺治年间,吴兆骞因为可靠岸,被流放到了宁古塔。

到了这里之后,他发挥自己的所长,办起了学校教学生们读书,这算是投其所好了,正是宁古塔的百姓们希望的。

慢慢地,吴兆骞在当地有了名声,在官员中也吃得很开,甚至有将军专门聘请他做幕僚。

后来在好友的帮助下,吴兆骞回到了京城,结果仅过了三年就去世了。

还有一位叫杨越的绍兴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后,和妻子在这里做起了生意,专门制作绍兴的好吃的,当地人的别说吃了,在这之前见都没见过,因此大受欢迎。

杨越夫妇赚得第一桶金后,开始做起了倒买倒卖的生意,把东北的人参貂皮卖到江南,再把江南的丝绸卖到东北,不仅自己赚钱了,还带领当地人发家之后,很受尊敬。

事实上,这里天高皇帝远,民风淳朴,完全是靠乡民的自觉,对于流放到这里的犯人来说,这就是活下去的机会!

可怕的不是宁古塔这个地方,可怕的是从京城到宁古塔的这一路,存在着太多未知的危险了,稍有不慎就会命丧黄泉。

所以,宁古塔成了清朝文人们心中的不吉祥的象征,一旦到了这里,财富、功名都会付之一炬,因此这三个字,成了清朝官员时刻选在头顶上的噩梦。

解密宁古塔传说:流放之地的谜团,为何成为犯人的命运归宿?

清朝的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个名字让人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宁古塔。在历史上,每当皇帝震怒,要惩罚朝廷重臣时,常会选择将其流放到这个地方。那么,宁古塔究竟在何处?为何清朝会将流刑犯流放至此?

实际上,宁古塔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清朝在这里设立了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在满语中,宁古塔意为“六”,是一种常见的姓氏。清朝早期,宁古塔是重要的边防据点,负责管理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广阔的领土。

宁古塔的历史可追溯至早期,康熙年间逐渐迁至新城。它是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的中转站,同时提供兵员和物资的后勤支持。宁古塔的首任将军是巴海,他是康熙年间备受赞誉的抗俄名将。在巅峰时期,宁古塔的管理范围涵盖鄂霍次克海北至日本海南,横跨外兴安岭以西,直至柳条边附近。然而,康熙22年后,黑龙江将军辖区被划分,宁古塔将军的管辖范围大幅缩小。

流放犯人至宁古塔的原因在于此地的恶劣生存环境,尤其是冬季漫长且严寒,因此这种处罚相当严厉。流放通常为期10年,届满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赦免。若判决永久流放,意味着犯人终身不得返回山海关,除非获得皇帝的特赦。

历史上,宁古塔曾关押众多著名人物,如郑成功之父郑志龙、金圣叹全家等。客观而言,这些流放至宁古塔的犯人实际上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皮草贸易。特别是巴海将军创建了龙城书院,成为当地第一所官办学院,极大提升了教育水平。

今天,宁古塔已成为旅游景点。历史的痕迹与人们的好奇心相结合,吸引着游客前来一探这段神秘而丰富的历史。虽然宁古塔早已不再是流放犯人的场所,然而它作为历史的见证,以及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仍在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宁古塔”是什么意思?为何清朝人宁死也不愿意到那里去

宁古塔本身是没有塔的,它的遗址在我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附近。现在那里已经发展得非常不错,因此让人很难明白,清朝人为何死也不愿意到那里去。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还是先要了解下“宁古塔”本身是什么意思。

(宁古塔)

“宁古塔”用满语分开来解释,“宁古”指的是“六个”,而“塔”则是台的意思。据说,当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的六个儿子,便是居住在此。因此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他们便被称为“宁古塔贝勒”。也可以说,这里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起初,宁古塔是清朝提供八旗兵源、戍边和军队储备物质的军事重镇。后来,由于清朝将都城迁到北京,地处偏远的宁古塔,逐渐失去了边防重镇的重要性。

当然,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也不能不闻不问。而宁古塔地处偏远,天气苦寒,四季冰封。据当年曾流放在此的人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总之,是个气候极为恶劣的不毛之地。

清朝统治者非常聪明,他们将这个地方做为了改造犯人的劳改农场。一者是为了让罪犯们悔过,再者也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以,直到现在的清宫剧中,皇帝还总会有句台词:“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发配宁古塔)

可见发配宁古塔一定是非常可怖的事情,清朝文人方洪干就说过:“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为什么他会这样感慨呢?

归纳起来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从北京到宁古塔要走几千里,路途遥远,又是戴枷而行,全靠两只脚划拉。一路上风餐露宿,倍受折磨,光是长途跋涉就能把人折腾个差不多。许多人并不是在宁古塔死掉的,而是不堪其苦,在路途中就死掉了。

第二,好不容易走到了宁古塔,就要给“披甲人为奴”,所谓“披甲人”就是当地的驻军。既然是做奴隶,也就是劳动改造。架桥铺路,开荒种地,什么苦做什么,什么累干什么,总之不要想有安逸日子。再加上居住恶劣,饮食条件也非常差,没有个好身体,在宁古塔是活不下去的。

(给披甲人为奴)

\u200b第三,既然活不下去,就想办法“越狱”。可是宁古塔周围不是森林就是沼泽,人烟荒芜,常有虎熊出没。很有可能还没逃多远就迷失了方向,最终不是冻死就是被野兽吃掉。

当时被流放在宁古塔的,多是科考大案和文字狱相关的江南大儒,或者达官贵人。这些人家庭富裕,自幼便养尊处优,哪里吃过什么苦。所以在宁古塔这么恶劣的地方,受不住极寒的气候,再加上水土不服等等原因,能存活下来的少之又少。

纵上所述,就明白清朝人为何死也不愿意去宁古塔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