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赚

大于号(大于号小于号的图片)

 人阅读 | 作者lilintao | 时间:2023-08-30 17:05

大于小于号傻傻分不清?用手这么教孩子就能牢记不忘

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大于号”这三个字,第一个自动弹出的关联问题就是“大于号和小于号怎么区分”,看来这个问题不仅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难题,对我们这些离开学校多年的老父亲老母亲,也是个世纪难题啊。

父母自己都模棱两可的知识,该怎么教给孩子呢?小火花给你支几招!

先从说开始

使用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场景一定是进行数的比较,这是建立在孩子对数量有认识和了解之上的,孩子要有计数的经验基础,并能理解抽象的数字符号是代表一个集合中的数量多少

玩糖果游戏是一个有多重学习意义的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检验自己是否内化了数量的含义,又可以让孩子理解“大于”和“小于”的真正含义。

游戏的准备材料很简单:糖果、2个纸盘、一些白纸。

爸爸妈妈在两个盘子里放上数量不等的糖果,然后可以引导孩子点数两个盘子中分别有多少颗糖,并把数量写在相应的盘子下面。

再跟孩子解释,当我们在比较数量多少的时候,要用大于、小于或者等于来形容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上面两盘糖果,我们在说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时候,可以说左边的数量大于右边的。

孩子明白了为什么使用“大于”之后,就可以把大于号放在两个数字之间,让孩子加深理解。

父母可以给孩子随机出一些数量比较的题目,让孩子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这三个词大声说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方法不仅能为接下来学习抽象的符号进行铺垫,还可以让他们习惯从左到右的阅读顺序。

可以学习大于号、小于号了

经过了第一个阶段,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了。这时又会遇到第二个问题:怎么分辨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我们可以巧用左右手来理解这两个抽象的符号。

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大于号看起来就像是拇指和食指在右手上形成的形状,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右手藏着大于号。当孩子想要辨别是不是大于号的时候,只要伸出右手出来比一比就一目了然了。

除了这一句,还有一句口诀可以帮孩子记住大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小朋友们仔细看看上面那张图,是不是大于号的大嘴巴都朝着大数?)如果碰到数量比较的填空题时,可以先伸出自己的右手,看看大嘴巴的是不是朝着大数,就可以确定是填写大于号了。

小于号正好和大于号相反,小朋友伸出左手,左右的拇指和食指形成的形状就是小于号,所以我们说左手藏着小于号。大于号大大的嘴巴朝着较大的数字,小于号尖尖的嘴巴朝向较小的数字,所以就有了另外一个口诀——尖尖嘴巴朝小数。大家做题的时候,脑海里回想着这两个口诀,就不会出错啦。

小火花总结一下这两个口诀:

1.左手藏着小于号,右手藏着大于号。

2.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多多做练习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孩子基本已经完全掌握了“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用法,就可以多多做练习了。

好了,今天的“大于号”和“小于号”就讲到这里,大朋友和小朋友们都学会了么?希望下次大家碰到这两个符号,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它们的名字,考试的时候信心满满!

数学符号还有这么有趣的来历,不看还真的不知道

数学符号的发明及使用比数字要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现在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了200个,其中,每一个符号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目前通用“+”号,数学符号,“+”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一开始简写为m,再因快速书写而简化为“-”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代数学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像拉丁字母“X”,可能引起混淆而加以反对,并赞成用“·”号(事实上点乘在某些情况下亦易与小数点相混淆)。后来他还提出用“∩“表示相乘。这个符号在现代已应用到集合论中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的旋转变形,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是由拉丁字线“r”的变形,“ ̄”是括线。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和中括号“[]”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任意号(全称量词)∀来源于英语中的any一词,因为小写和大写均容易造成混淆,故将其单词首字母大写后倒置。同样,存在号(存在量词)∃来源于exist一词中E的反写。

希腊字母简表

一年级数学,大于号小于号,

一年级爸妈需要的收藏起来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