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哥特式建筑的发源地,共经历了三大阶段:12世纪的早期发展阶段,尖拱结构被普遍使用;13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辐射式风格(Rayonnant Style)”;以及辐射式风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焰式(Flamboyant Style)”,火焰式风格是法国哥特式建筑发展晚期的最后阶段。大约16世纪以后,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开始衰落。
最早的哥特式教堂出现在法国北部的法兰西岛,历史上认为对哥特式建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个重要人物是法国圣丹尼斯修道院的院长絮热(Suger)。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原来是公元8世纪加洛林王朝的教堂,后来经由絮热领导,于1130年左右开始着手修建,以及13世纪由克莱曼(Edues Clement)主持继续进行的重修工作将这座建筑改造成了早期哥特式大教堂的样式。圣丹尼斯大教堂在建筑上采用了尖拱、肋形穹顶和彩色玻璃,这些被认为是哥特式教堂的基本特征,实际上这些元素在之前的罗马式教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革命性的转变在于这些元素的综合运用。




法国是哥特式建筑及室内装饰风格的发源地,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巴黎圣母院属于早期哥特式最宏伟的建筑。教堂的西立面耸立着两座平顶塔楼,仍然有着罗马式教堂的厚重,不同的是采用了呈放射状的中央玫瑰花窗、尖顶拱门、透空的尖拱及锐角窗,使原来沉重的石料建筑具有了轻盈剔透的空灵感,犹如一座巨大的雕刻。而飞扶壁的广泛运用,不仅平衡了穹顶的侧推力,而且增强了凌空飞翔的动势。教堂室内没有圆雕,只在圣坛的绕道中安置了一系列浮雕,教堂中闪闪发光的彩色玻璃起着最重要的装饰作用,使得整个内部空间呈现出一种神圣和迷幻的境界。
城堡的建设贯穿了整个中世纪。一些规模巨大的城堡可追溯至中世纪末,哥特时期的城堡相对早期的设计更加舒适而精致,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法国兰杰伊斯与拉布莱德两地的城堡,虽然后来的改造减少了他们哥特式的特征,但其室内仍保存良好。




城堡建筑较底层的房间以及塔楼内的房间均采用了哥特形式的石拱顶,主要房间有大型的壁炉,不同于镶在墙体里的凹穴形式,当时的壁炉一般是高于炉面的,通风罩向外凸出于墙面。房间的窗户一般比较小,安装着铅条镶嵌的玻璃片,内侧还安有木百叶。人们通常会坐在窗台侧边的石长凳上享受和煦的阳光。这一时期的家具大多是活动和临时性的,以方便长途的迁徙以及突然地转移。
哥特式风格设计特点
■ 教堂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尖形拱,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强烈的向上动势。
■ 具有“辐射式”以及“火焰式”两种装饰风格。
■ 大面积采用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长窗,具有复杂的窗花格以及精细的装饰细部。
■ 带有雕刻细部的镶板以及线脚成为装饰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