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必告,反必面。”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
孩子在出门的时候,最起码要告诉父母一声,与父母打个招呼;
在回来的时候,也要面禀父母“我回来了”,让父母知道。
有一些朋友不理解,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糟粕啊,早该扔掉了;都是培养奴性的封建规矩,怎么能学呢?
可是,我看网友的留言,对这句话,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都认为应该这样,这是最起码的规矩。而且,在自己的家里,也都是这么做的。
这个世界上, 谁最关心孩子?当然是父母。
对孩子的安危,父母时刻都是惦记在心的。
所以,这句 “出必告,反必面”的一个核心是“安危”。
孩子出门的时候,告诉一下父母去哪里,与哪位朋友出去,父母心里不但知晓了孩子的行踪,还会考量安全程度。
比如小孩子去河边玩,按照他自己的意愿,那是最快乐的地方,没有问题的。
可是,那里恰恰是最容易出危险的地方,所以家长就会阻止,或者提出陪着一起去。
这是“出必告”的好处,对孩子来说,这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保护程序。
因此,对于年龄不大的孩子来说,“出必告”意味着“保护”。
孩子与父母对事情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在出门的动机、目标方面,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关。
那么,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也是从《曲礼》中来的。《曲礼》里说:“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而《曲礼》并非是写给孩子的,这句话的对象是人子。只要你的父母仍健在,你就是“人子”,就要遵守。
所以大家千万别以为这个内容是规定儿童行为的;对成年人,它更加适用。
那么,大人为什么要“出必告,反必面”呢?
我们有判断事物的能力了啊,父母为什么还要事无巨细地知道呢?
当你是个成年人时,你的父母老了,这句话的核心就不是“安危”,而变成了“安慰”。
中国话很有趣,音调一拐,含义就不同了。
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是一生的,无论我们多大了,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孩子。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我们的平安。
虽然我们长大了,但是我们自己在外面工作,社会如此复杂,其实父母的担心,可能一点儿都不比我们小的时候少。
所以,这种时候,如果我们与父母住在一起的话,我们出门确实需要告诉一下父母:
去了哪里,与什么朋友见面,大约什么时间回来。
如果没有回来,也要打电话告诉父母一声,否则父母会担心。
我们告诉他们自己一切平安,这是一种安慰。
如果我们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甚至不在一个城市,那么,就更需要经常打打电话,告诉父母我们一切平安,免得父母担心。
反正我现在是有意识地拒自己养成一两天就一个电话的习惯,聊上几句。让父母心安,让父母感觉,我就生活在他们身边。虽然不在一个城市,但是我们距离很近,从未分开。
我总是觉得,古人很多智慧内容很深,如果不仔细思考,可能我们会觉得太寻常了,其实,蛮深的。
“出必告,反必面”这句话,究其核心,就是确定方位,告诉别人我自己在哪里。
那么,我要问的是,我们告诉的对象,是什么人呢,是陌生人吗?
一定不是的,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把自己的行踪告诉亲近的人呢?
答案是:我们在建立一个“关爱的网络”。
人类是社会型的动物,有着自己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这个圈子的核心层包括:父母、配偶、亲密的朋友。
这个圈子里有我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成员,我们随时与他们关爱互动着。关爱的内容包括“方位”(“出必告,反必面”就属于方位的关爱)“情绪” “健康” “饮食”等方面。
对于这些方面,我们平时随时问候一下,有了问题,立刻会有人来支援。
比如你生病走不动了,就会有亲人朋友愿意半夜开车拉你去医院;
你突然有了情感问题,就会有人愿意陪伴你,听你倾诉。
这些都是“关爱的网络”的好处。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爱的网络”呢?
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我们平时良好的沟通。我们会互相询问对方:
身体如何了?
最近你都在哪里啊?
感受如何?
都在做什么?需要帮助吗?
这种互动,令我们与亲人或者投缘的朋友结成“关爱的网络”。
在这样的圈子里,我们感觉温暖,而这恰恰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需要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在这个整体里,是紧密联系的。
你发出什么,对方就会回馈什么。
无论人与世界,还是人与人,都是在这样的原则下运行的。
所以,我们要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
我们想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该怎样对待别人。
我们想让自己在别人的心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让别人在我们的心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仅我们做孩子的在出门时会告诉父母我们去哪里了,每次父母出门也都会告诉我们他们去哪里。
“我出去买菜,一会儿就回来!” 这是父母对孩子经常说的话。是这样吧?
其实,这就是相互的沟通。在我们最亲密的“关爱的网络”里,成员之间互相确认方位,互相告知情况,通过这样的沟通,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紧密的联系。
在这个亲密的“关爱的网络”里,畅通的沟通是必需的。
在畅通的沟通里我们会拥有安全感,我们会觉得舒适;
如果沟通不畅,那么我们会感到无助。
比如,你妻子一声不吱,独自离家三天了,毫无音讯;
或者你的父母突然离家,三天没有一个电话,估计你也会恐慌的,就是这样。
在我们的社会中,经常见到有的人与周围同事关系维护得很好,在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会对同事说声:“我出去一会儿,很快回来,有电话替我接一下,谢谢了。”
同事之间不一定说要去哪里了,但是告知一下要出去了,是非常恰当的。
可是,也有的人是一声不吭,不知去了哪里。
久而久之,同事会觉得此人完全不在同事圈里,距离感也会因此产生。
我见过这样的人,基本上自己的事情什么都不与别人分享,那么别人自然也不会与他分享。
这种人给人感觉很“酷”,独来独往,很多人认为这是现代的生活方式。
其实,有一天你会发现,这种人很孤独,自己在家里独处,基本没有朋友的温暖。
我见到过没有朋友登门的家庭,他们连普通的迎来送往基本都没有,到了需要帮助的时候,连个寻求帮助的对象也没有。
很多人认为国外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其实,欧美人也有自己的“关爱的网络”。
比如他们的经济生活比较稳定,他们的理发师、医生,周围餐馆的店员等,很多人都会变成他们的朋友,有的甚至会是一生的朋友。
这也是一个温暖的圈子。
课后实践:
树立榜样意识,养成每次出门时要告诉对方自己要去哪儿、做什么、和谁去、什么时候回来的习惯,动长期坚持这样的互动
文章标签: 顶: 0踩: 0本文链接:https://www.lezhuanwang.net/kepu/8720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2023-10-04supercolor是哪个国家的品牌(联名潮牌成奢侈品牌必杀技)
- 2023-10-04小米手机电池修复指令(小米系统必会的8个指令技巧)
- 2023-10-03引擎机油需要更换是什么意思(汽车发动机保养的必要性)
- 2023-10-03电动车欠压保护怎么解决(冬天骑车必需知道的知识)
- 2023-10-02普通住宅和商品房哪个好(购房前须知必读)
- 2023-10-02扬州特产必买清单大全(扬州必买的十大地方特产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