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赚

河蟹吃什么食物可以养活(河蟹的生长习性以及池塘养殖春季管理技术)

 人阅读 | 作者奔跑的小羊 | 时间:2023-10-16 09:20

华夏绒螯蟹(学名: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s),通常被称为河蟹,又有毛蟹、大闸蟹等别名,是一种具有重要养殖价值的水产品种。由于其肉质鲜美且富含营养,深受消费者青睐。

近些年河蟹养殖产业高速发展,养殖面积和产量持续攀升,然而这一发展势头也伴随着病害问题的不断加剧,因此对河蟹春季养殖的合理管理变得尤为关键。

 

一、河蟹的生长习性

河蟹适应于水体环境,尤其是淡水和半咸水体。它们在自然界中常栖息于湖泊、河流、溪流以及稻田等水域中。河蟹是夜行性动物,通常在夜晚活动较为频繁。白天它们往往躲藏在洞穴、石缝或者水草等遮蔽物中,以避免日光的直射。在觅食方面,河蟹是杂食性动物,其食物包括水生植物、藻类、浮游生物、小型底栖动物等。

河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不同水质和温度条件下生存繁衍。在繁殖季节,雄性河蟹会通过发出咯咯声来吸引雌性,完成交配和产卵。随着生长,河蟹会进行多次蜕皮,以适应体型的增大。

 

河蟹具有独特的生长习性,其生命周期和行为适应了水域环境的变化。河蟹的生长过程可分为蟹苗期、幼蟹期、青蟹期和成蟹期四个阶段。

在蟹苗期,河蟹通过卵孵化而来,刚出生的蟹苗需要在水体中找到适合的底质和栖息地,这有助于它们的生存和成长。在这个阶段,蟹苗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保持适宜的水温、氧气含量和食物供应。

 

随后进入幼蟹期,河蟹开始积极觅食,以寻找蛋白质和营养来支持其迅速生长。幼蟹们常常在水体底层寻找庇护处,以躲避天敌和保持体温稳定。

当河蟹进入青蟹期,它们的生长速度逐渐减缓,但仍在不断摄取营养以维持身体发育。在这个阶段,它们开始表现出社会性行为,可能会组成小的社群,相互竞争食物和领地。

最终河蟹进入成蟹期,体型逐渐稳定。成蟹在水体中的活动范围扩大,它们更加活跃,会主动寻找伴侣进行繁殖。成蟹的食性也逐渐扩展,除了植物性食物,也会捕食小型水生生物。

 

二、河蟹的池塘养殖管理技术

1.清塘消毒

作为底栖生物,河蟹对池塘底层环境的要求比其他水产动物更为苛刻。池塘底层的淤泥往往是各类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还原性化学物质的滋生地,也可能为养殖的后期病害潜藏隐患。

 

因此定期清除过多的淤泥显得尤为关键。维持河蟹池塘底层的泥层在5~10厘米之间是合适的。在进行清塘时,应当避免使用具有大量残留物和高毒性的药物。在放养河蟹前的30天内,可以将100~150千克的生石灰均匀撒布在每667平方米的池塘中,全面消毒池塘。

同时通过充分暴晒,有助于促进底部物质的矿化,杀灭病原体,改善底质环境。在使用药物后,务必进行彻底的池水排换,以确保水质的安全与稳定。

 

2.防逃设施

河蟹具有擅长攀爬和易逃逸的特点,在养殖过程中,为防止蟹类逃逸,需设置相应的防逃设施。主要的防逃方法包括水泥砖墙、钙塑板围栏以及聚乙烯网片围栏这三种选择

养殖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防逃围栏材料。通常采用聚乙烯网绳和尼龙薄膜的方式较为常见,这种方法经济实惠,施工简单易行。

 

3.栽种水草

水草种类多样,常见于河蟹池塘的有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其中轮叶黑藻和伊乐藻多采用移栽或扦插方式种植,而苦草则适合通过播种实现。不同水草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例如,伊乐藻生长迅速,但对高温较敏感;轮叶黑藻耐高温但发芽较晚;而苦草是河蟹喜食的食物,容易被咬断。

在水草的栽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水草的特点,实现多样化的栽培。适宜的水草密度应保持在50%~70%,并在水草之间留出大约80厘米的空白带,以确保水流通畅,促进水草的生长,为河蟹提供足够的活动和觅食空间。

 

在养护方面,4至6月是水草生长的旺盛时期,随着气温的升高,水草会大量吸收水中的营养元素,导致池塘水质不稳定。这可能引发水的浑浊、水草叶片变脏等情况,因此应定期进行检查和养护。从3月底开始,每隔3~5天检查水草的生长状况,如果发现水草根部发黄或叶片脏污,要及时进行处理。

水草是绿色植物,其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取能量,定期添加碳肥或复合肥对于促进水草生长、提高水草活力至关重要。

 

4.苗种投放

在选择河蟹蟹种时,宜挑选规格整齐、体色鲜艳、充满活力、无损伤的蟹种,其规格应在每千克37.5~42.5只之间,这样的蟹种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在放入池塘前,除了要检测池塘水质指标和饵料生物的数量外,还要检测蟹苗是否携带严重疾病病原体,以避免带病蟹苗放入池塘。

在蟹种投放前,可使用1%~3%的食盐水或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进行充气药浴消毒。投放前,蟹种应先适应气温,可以在池塘边逗留,并进行多次池塘水淋浴或浸泡,每次持续3~5分钟,以帮助蟹种排出鳃和胃内的杂质,同时尽快适应池塘水温。

 

投放时,不宜直接将蟹种倒入池塘,而是可以利用面积较大的泡沫板,将板倾斜30度,让蟹种自然爬入池塘。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剔除不能自行爬行的蟹苗,还能有效增加蟹种的成活率,并有助于掌握适当的蟹种放养密度。

蟹种放入池塘后,应尽早进行投喂,以帮助其恢复体力,减少刺激性药物的使用。可以在整个池塘上泼洒水产专用维生素C,从而增强蟹种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蟹种的投放时间宜选择在2至3月,当水温在5~8℃之间,避免在冬季水面冰冻时投放。

 

5.肥水培藻

在池塘中种植水草后,有时会面临水草不牢固扎根、生长缓慢、青苔过多等问题。随着气温回升,还可能出现水体浑浊、水草受污染以及昆虫滋生等问题,这通常与池塘中肥水培藻不足有关。

在初春时节,气温较低,藻类生长有限。因此在此阶段进行适当的肥水培藻,有助于稳定池塘水质,促进藻类的繁殖,从而提高水草的生长活力。春季水体通常较为清瘦,容易滋生青苔。通过适度施肥控制水体的透明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抑制青苔的生长。

 

肥水培藻的做法为:一是增加水位。在水草已经扎根后,将水位提升至70~80厘米,水面上留有50厘米以上的滩面。二是选择合适的肥料。投放适量的碳源、氮源以及微量元素,以促进藻类的快速繁殖,可以搭配使用效益微生物(EM菌)和小球藻进行培养。三是定期检查。在施肥后,需要定期检查水质情况,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补充肥料。

经过适当的肥水培藻后,池塘的水体将变得丰富、活跃、清新,水体透明度在30~40厘米范围内,而且水中的水草也能隐约可见。

 

6.投放螺蛳

螺蛳不仅能够协助净化水体,还能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在具备条件的池塘中,适时投放适量的螺蛳具有重要意义

螺蛳的投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投放可选择在春分前后进行,每667平方米的池塘投放50~100公斤,投放量不宜过大,以免影响肥水培藻,导致青苔和泥皮滋生。第二次在清明前后进行第二次投放,同样不宜过多,每667平方米的池塘投放100~150公斤。最后一次投放应在小满和芒种前后,每667平方米的池塘投放100~150公斤,主要放在池塘滩面,环沟部分可以减少或不投放螺蛳。

 

7.饲料投喂

河蟹属于偏食的动物,其食谱包括动物性饵料和杂食。在养殖初期,可投喂冰鲜鱼、螺蚌肉等,随后逐步过渡到优质配合饲料,同时搭配小麦、玉米、豆粕等精饲料,确保饵料充足且营养均衡。若河蟹池塘投料不足,可能会表现为大量水草被夹断、水浑、螺蛳空壳漂浮于水面、夜晚有蟹在水边活动等现象。

 

为了更好地管理饲料投喂,建议设立饵料投喂台,以便掌握河蟹的摄食量。投喂时,遵循"四定四看"的原则,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每日早晚各投喂一次,每次的日投喂量占河蟹体重的3%~4%,确保在1~2小时内能够完全食用。饲料的分配比例可在早晨占30%,晚上占70%,这有助于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避免饲料过剩对水质的影响。投喂结束后,需注意观察河蟹的摄食情况。

 

在春季,河蟹的饲料投喂原则为:饲料要精选。在3月至4月期间,饲料应充满营养,蛋白质含量要在38%以上,以满足越冬的蟹苗能量需求,促进体质的迅速恢复,投喂量要足够。在5月至6月,水温为15~25℃,是河蟹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此时饲料的供给必须充足,因为河蟹在这个时候的饲料摄取情况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量和体型。

 

8.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河蟹的摄食情况,检查是否存在病蟹、死蟹,以及池塘水位和水质的变化。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虽然春季池塘水温较低,缺氧现象相对较少,但仍需注意天气突变或水质变化可能导致的缺氧。一些常见的增氧方式包括:化学增氧,主要应用于紧急或急救情况,使用过氧化物等化学增氧剂;机械增氧,通过增氧机实现,但要遵循“三开两不开”的原则;微孔增氧,通过微孔增氧的方式将氧气输送到池塘底部,从而提升水中的溶解氧浓度,效果更佳。

 

定期每7~15天进行调水改底是重要的措施,通常采用生石灰、有机酸、光合细菌、EM菌、沸石粉、腐殖酸钠、过硫酸氢钾等药剂进行调水改底。

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强化病害预防和管理。一旦出现河蟹病害,应立即确定病原,并针对性地采取药物治疗。尽管春季水温较低,河蟹病害程度相对较轻,但仍需进行预防。

春季常见的河蟹病害主要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疾病,治疗时应选择刺激性较小、作用时效较长的药物。养殖过程中可以适时添加维生素和免疫增强剂,以增强河蟹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结论

在河蟹养殖中,科学管理至关重要。春季特别需重视蟹种选择、水草种植、饲料投喂等方面,确保水质良好,饵料充足。病害防治应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合理管理可促进河蟹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确保养殖效益。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