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赚

好乐买(好乐买鞋城官网)

 人阅读 | 作者juacai | 时间:2023-08-03 22:01

《非你莫属》初代BOSS团12周年聚会,这些老板们现状如何?

出品|三言Pro

《非你莫属》这档求职类节目播出至今,已十二个年头有余。其BOSS团也是换了一波又一波。

这个五一期间,《非你莫属》早期的一批BOSS团进行了一次聚会。

据悉,这次聚会由慕岩发起,参加聚会的BOSS有史晓燕、李树斌、陈昊、曾花、叶子隆、许怀哲、徐钊、文洁,以及彼时《非你莫属》的制片人等。

这些BOSS都曾是名动一时的“大人物”,不过其中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在大众视野里消失已久。

他们离开《非你莫属》之后都经历些什么?现在又都忙于何事?

有人几乎满头白发有人与当年无异慕岩

慕岩是百合网的联合创始人,也是《非你莫属》最早的BOSS团成员之一。

彼时慕岩任百合网副总裁,因其行事风格比较低调内敛,被不少网友称为“酱油老板”。

2017年7月31日晚,百合网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2017年7月28日收到董事慕岩递交的辞职报告。慕岩因个人原因,拟辞去公司第一届董事会董事职务。该辞职董事持有公司股份0股,占公司股本的0.00%。慕岩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其他职务。

据悉,慕岩离开百合网后,曾有一段时间活跃在区块链领域。慕岩后来推出的“一号媒婆”就曾并入了区块链技术。

2019年,慕岩又推出“脱单大学”。

慕岩曾在一档节目中表示,通过他在百合网近15年的经验,以及他作为清华的理科生,他发现通过相亲找对象不是最有效方法,于是他又发展了“脱单大学”这种模式。

2022年,某饮品发布的宣传视频中,慕岩曾作为推荐官出镜。当时他的title除了百合网联合创始人,还有一个“追梦人创服合伙人”。

本次聚会,慕岩曾开直播与网友互动,看上去精神状态很好。

许怀哲

作为解决网的创始人,许怀哲曾以解决网CEO的身份出席《非你莫属》早期的BOSS团。

不过,离开《非你莫属》的舞台后,许怀哲就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

天眼查显示,解决网的主体公司北京解决咨询有限公司,已于2020年4月26日注销。

而与许怀哲有关联的其他三家公司,一家注销,一家吊销,一家吊销未注销。

本次聚会,许怀哲多了很多白发,不过皮肤看起来还不错。

在跟史晓燕的交谈中,许怀哲透露自己现在在搞民宿,目前在延庆有一个营地。

许怀哲称,其他的包括今年开始要做的民宿,将来就是美团和携程的竞争对手。

尹峰

据悉,尹峰于2000年1月1日创立香港国际翼咖啡美食传播有限公司。

2011年2月1日,尹峰应邀参加《非你莫属》的录制,被许多观众称为“神仙姐姐”。

在离开《非你莫属》的舞台后,尹峰开始逐渐转型新零售。

2017年4月14日,咖啡之翼正式登陆“新三板”并发布“自由翼城市智能咖啡机”。

2019年,尹峰收购智能咖啡机同行业竞品品牌“莱杯咖啡”,进一步扩大垂直市场份额。

不过,之后尹峰也很少出现在大众面前。

尹峰的短视频平台账号,也停更在了2020年7月11日。

有网友在慕岩发布的视频评论区问咖啡之翼的现状如何,慕岩回复称,还有200多家正常运行。

本次聚会,尹峰的状态不错,跟参加《非你莫属》时相比,也没怎么显老。

史晓燕

史晓燕也是《非你莫属》早期BOSS团成员之一。

2000年,史晓燕投资创建了北京伊力诺依投资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法人、董事长;2015年,史晓燕又投资创建了北京伊力诺依影业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

现在,史晓燕也步入了直播带货的赛道。某短视频平台显示,史晓燕的简介为Celia Modal系列品牌创始人,涵盖高端羊毛衫、家居、时装等。

在该平台,史晓燕目前拥有44.6万粉丝。

本次聚会后,史晓燕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条视频,浅聊了一下本次聚会的相关事宜。

陈昊

陈昊是优胜教育的创始人兼CEO。2011年,陈昊担任《非你莫属》BOSS团成员。

离开《非你莫属》舞台后,陈昊的发展并不顺利。

2020年11月5日,陈昊发表致歉信,就优胜教育遭遇的危机向各方道歉。

陈昊表示,优胜教育部分加盟商资金链断裂,其中有的向总部求助,有的则失联。优胜教育为解决各加盟商问题,主动接盘80多家加盟校区,最终导致总部资金链断裂。

此外,陈昊还向一众企业家“喊话”,优胜教育团队愿意将股份以0元出售,用于解决目前危机。并且陈昊承诺称自己愿意在未来十年中给新优胜无偿打工。

本次聚会,陈昊显得比较低调。

在慕岩和史晓燕发布的视频里,陈昊并未在镜头中有特写。

在慕岩所发布视频的评论区,有网友喊话“帮优胜教育把欠款还一下”。

曾花

曾花是思凯乐品牌创始人。2011年6月5日开始,曾花作为《非你莫属》BOSS团一员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在离开《非你莫属》的舞台后,曾花也很少出现在大众面前。不过思凯乐品牌并未停止脚步。

2020年,思凯乐成为北京冬奥和冬残奥会特许生产商;2021年,思凯乐品牌全新升级,将绿色升级为思凯乐红;2022年,思凯乐将品牌宣传语升级为“乐户外,心自由”,定位“户外徒步专家”。

2021年,曾花曾出席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特别单元【巅峰对话 | 当独角兽遇上新浪潮】,并发表《零售企业的内驱式变革与创新》主题的演讲。

本次聚会,曾花并未过多出镜。

李树斌

李树斌于2007年创建好乐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担任首席执行官。他也曾多次出席《非你莫属》早期的BOSS团成员。

2019年12月24日,美团发布任命公告,任命李树斌为副总裁,担任美团App部负责人,全面负责美团App部的管理工作。

本次聚会,李树斌近乎满头白发。或许是在美团事务繁忙吧。

叶子隆

叶子隆是国内白内障和眼内屈光手术专家、美国眼科学会会员,曾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白内障超声乳化培训中心主任。

同时,他还是美尔目集团董事长。

2011年,叶子隆出席《非你莫属》,担任BOSS团成员。

此后,叶子隆还偶尔出现在大众视野。

2015年,叶子隆的北京美尔目医院曾为青海女孩娘毛先做过一场公益手术。

2019年6月28日,在“FUS猎云网2019年度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叶子隆曾以《眼科技术革命带来什么》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本次聚会,叶子隆跟当时参加《非你莫属》相比,变化不大。

在其与史晓燕的交谈中可以得知,叶子隆还干着自己的老本行。

徐钊

徐钊也是BOSS团成员之一。现任速伯艾特(北京)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负责速8酒店集团在中国范围内的市场营销、IT及预定中心的管理工作。

离开《非你莫属》的舞台后,关于徐钊的消息也寥寥无几。

本次聚会,徐钊也没太大的变化。

也有人缺席

除了上述的这些BOSS们,还有一些早期的BOSS团成员并未出席本次聚会,他们的现状又如何呢?

刘惠璞

刘惠璞也是《非你莫属》早期BOSS团成员之一,不过不知是何原因,未出席本次聚会。

2010年,刘惠璞以世纪佳缘副总裁的身份参加《非你莫属》的录制。

2011年,刘惠璞从世纪佳缘离职。并于2011年12月25日,刘惠璞最后一次代表世纪佳缘参加《非你莫属》。

2012年3月25日,刘惠璞以聚美优品副总裁的身份,重回《非你莫属》舞台。

2013年,刘惠璞与聚美优品CEO陈欧携手管晓杰导演、内地新生演员赵奕欢出演系列影片《女人公敌》。

不过,之后刘惠璞似乎又销声匿迹了。

但在去年,豹变学院发布的几条视频里,刘惠璞以“观夏创始人”的身份出现在视频中。

天眼查显示,观夏的主体公司北京广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刘惠璞为法人代表以及大股东,持股比例43.75%。

据悉,观夏主营香薰产品。

陈欧

作为刘惠璞的“前老板”,2011年,陈欧也曾以聚美集团董事长、创始人的身份在《非你莫属》中担任早期BOSS团的成员。

2012年底,聚美优品发布的广告视频《我为自己代言》中,陈欧扮演着一个创业者,受到外界各种质疑,结尾处他奋起拳击,将眼前玻璃击碎,简单包扎后继续前进。

这个广告让陈欧在网络上爆火。

“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陈欧的台词也被网友们称为“陈欧体”。

2017年5月,陈欧又以3亿元收购共享充电宝企业街电,并亲自担任董事长。

之后可能是因为生意不理想,陈欧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

2021年5月,陈欧退出了深圳街电科技董事长职位。

当年威风凛凛如今破产老板们聚会?

有网友认为,当年他们在节目中威风凛凛、居高临下,如今的聚会是破产老板们的聚会,所有破产的老板们都聚齐了。

史晓燕对此表示“不爱听”,并予以反驳。“人家已经都不行了,你还往人家心脏上再捅一刀。请你用嘴说话。”史晓燕称,在聚会直播中的这番话引发了老板们的鼓掌。

聚会上大家都聊了聊这些年的感悟。史晓燕称自己这些年也一直在反思,觉得陈昊不像以前那么得瑟了,一看也挺谦卑的。

“陈昊说他现在就管着一个人,保姆。他说还是自己养自己最好。”

史晓燕表示这次聚会很高兴,当年一起战斗还真的很有感情,外人说谁的坏话都不爱听。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虽然他们有一部分人发展的不那么顺利,但并不妨碍他们依旧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继续奋斗。

他们之中,有人继续坚持老本行,有人转型,有人转行...... 可以肯定的是,有的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失落而放弃,这点还是值得学习的。希望他们能东山再起吧。

唯一遗憾的是,他们这次聚会未能全员到齐。

刘强东-《创京东》-融资

2007年:打开新世界

京东转型做电商,不早不晚。不像8848,成为先烈;也不像当当,在贫瘠土地上耕耘多年,才等到土地肥沃。2003年的“非典”,只是电商起来的一个小小契机。真正让电商站在风口上的,是中国互联网红利,经历过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中国互联网开始重新兴盛;是中国互联网使用人口的持续增长;是中国经济腾飞带来的消费红利。尤其是2007年以后,中国电商进入了大跃进时代,市场好,资本又支持,最差的公司都能做到以百分百的速度增长。

京东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刘强东意识到他要找钱了。在论坛上,有人建议他去找风险投资。2006年10月,晚上10点,刘强东在北京香格里拉与今日资本集团创始人兼总裁徐新见面。徐新对刘强东的第一印象是,这哥们儿挺有诚信,也挺有抱负的,心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有决心做一番事业。她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自己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另外让徐新眼前一亮的是,一分钱广告不打,京东每个月的销售收入比上个月增长10% 以上,显然是模式切中了要害。

凌晨两点结束聊天,徐新随即买好第二天两人的机票,和刘强东乘上午9点的飞机从北京赶到上海——今日资本所在城市,这样刘强东就没机会去见别的投资人了,她不希望放过这匹千里马。

时任今日资本投资经理的常斌(2013年11月1日,常斌加入京东,担任京东负责投资的副总裁)开始做尽职调查,他看论坛上京东被骂得厉害,网上的观点是,如果是白领就去新蛋,如果是学生追求便宜就去京东,好处是不用去中关村那个人挤人的地方,被奸商坑,甚至挨打。今日资本的思路是,网友所认为的大量不足是可以改进的。

常斌给30位用户打电话了解京东,用户的反馈是,方便、便宜、专业。当时网上有一拨热衷电脑DIY(自己动手组装)的人,对京东的忠诚度很高。那时候,京东的特色是“月黑风高·老刘专场”,到了半夜,用击穿底价的力度去销售CPU、硬盘、主板等,这需要京东的重度用户自己在页面上找。他还给10位供应商打电话了解情况,供应商说,京东这家公司拿货少,但是团队斗志昂扬的,感觉自己特别来劲,有种“我跟你们就是不一样”的感觉。

京东公司很小,团队还不完善,财务不太专业,财务系统不规范,ERP系统是刘强东自己设计的,刘强东主要抓存货、销售量、现金流。今日资本抽查了库存和现金情况,都对得上号。他们又跟老员工们做尽职调查,发现大家对刘强东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忠诚度很高,令行禁止,玩命地干,执行力强。

张奇回忆自己在京东的年月,觉得压力最大的时候就是2007年融资的尽职调查,他心里想,如果说错话了,是不是会搞砸这次融资?这是关乎京东生死的决定性融资。他给刘强东打电话问,不聊行吗?在办公室里,他独自面对今日资本的四五个人,聊了一两个钟头,对方问他入职后的经历,问他对刘强东的个人印象,问他对公司有没有信心,问他这公司有没有问题,他小心作答,紧张得满头大汗,不知道自己哪句话是对的,哪句话是错的。

今日资本内部讨论的时候,有合伙人提出来,DIY要玩不转了,未来市场是属于电脑整机的。也有合伙人问,生意不挣钱,估值怎么算?但根据调查得来的结论是,消费者热爱京东的服务,骂它也是因为爱它。如果投钱让公司改善服务,还能把生意做大。徐新拍板,干了。

刘强东希望融资200万美元。徐新说,200万美元哪够啊,当品类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要舍命狂奔,迅速做大,成为第一品牌,所以你需要1000万美元。估值是刘强东定的,徐新马上就答应了,没有还价。

签协议的时候还有一个插曲。在找上今日资本之前,刘强东曾经向国内一家民营企业融资500万元,当时这家民营企业给了100万元之后,就想撤资,因为京东总亏钱。今日资本怕京东跟那家民营企业之间的协议里有炸弹,提出来看看协议。这时候,你能看到刘强东守信又精明的一面,他强硬地拒绝了这一要求,理由是签有保密协议。

用徐新的话来说,“他特别倔,人家都违约了,保密协议还有什么效力?”今日资本的人猜测,可能他跟那家民营企业签的条款很严苛。为什么是猜测?因为,今日资本最终还是没有看到条款,徐新让步了,今日资本不看了,让律师来看,律师只需要告诉她协议有没有威胁到今日资本的炸弹。律师说没有问题,双方就签了协议。今日资本马上给京东做过桥贷款200万元,其中100万元还给那家民营企业,100万元用于发工资——当时京东已经捉襟见肘,连工资都快发不出去了。

刘强东和徐新达成共识,未来几年可以不计利润,舍命狂奔,抢夺市场占有率,并拿出18% 的期权来奖励团队。在京东和今日资本的协议里,有一条目标激励条款(外界都说是对赌协议,也是京东历史上唯一一份对赌协议,但今日资本坚持认为是目标激励条款,因为只有激励,没有惩罚,这里采取今日资本的说法)。为了定目标,常斌打电话给刘强东,让他给个未来三年的业务预测。刘强东发来传真,2007年3.5亿元,2008年10亿元。当时2006年京东的销售额是8000万元,常斌一看,明年增至4倍,后年还在明年基础上增至3倍,你逗我玩儿吗?

今日资本担心目标太高完成不了,影响士气,就和刘强东商量,定了一个看起来合理的4年业务目标:每年销售增长100%,第四年要求盈利,如果实现目标,今日资本就拿出一部分期权奖励京东团队。这一条款写进了合同里。

事实上,京东2007年实际交易额约3.6亿元,2008年约13亿元。回头来看,虽然刘强东给出的目标预测简单粗暴,却是全部超额完成。他对生意有着特别敏锐的把握,还给自己留下了安全边界。后来我问刘强东,他说,他们给设定的目标是“闭着眼睛都能完成,干吗不签?”

2007年8月28日,京东和今日资本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今日资本投资京东1000万美元。这是京东历史上唯一一次为融资消息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缘由在于,徐新希望京东快速推广品牌,拿到1000万美元之后,京东开始第一次市场营销——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市场部,连市场营销顾问徐雷(现京东市场营销部高级副总裁)也是徐新推荐的。按照白领生活路径,京东在北京和上海的地铁、公交车以及广播台打广告,知名度马上上升了。

过去京东的唯一推广方式就是给用户打折,那是赚今天的钱;打广告则是赚明天的钱。刘强东一开始还不习惯,一看用户增长很来劲,但再一看广告要花那么多钱,又觉得很心痛。

2007年1月,京东注册用户10万人,当月消费用户1万人。放在中国互联网上,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数据,当时京东员工都是草根出身,与多为海归、名校出身的互联网公司气质迥然不同,放在互联网圈子,京东看起来是格格不入的异类。也不像很多互联网公司一开始就怀揣改变世界、改变人类历史的梦想,京东是顺着传统生意走下来,风险投资的介入,向刘强东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他的视野,把沉浸在零售世界的刘强东拉进了互联网世界。2007年的刘强东,对于互联网是懵懵懂懂,他如饥似渴、不耻下问,只要是他觉得有价值的信息,就赶紧记在本子上。

2008年:资本寒冬里的煎熬

2008年,资本市场寒冬降临。

在这一年启动了第二轮融资的京东,估值从1.5亿美元开始下降,1.2亿、1亿、8000万美元。在6000万美元的关口上,有一家著名基金答应投资京东,结果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这一下,市场更糟糕了,这家基金也收缩战线,其合伙人见刘强东,将估值砍到3000万美元,被刘强东拒绝了。

这一阶段的融资是刘强东最煎熬的日子,见了三四十家基金,有时候一天见两三家,却没有人愿意投。每个投资人都在问,你这家公司怎么赚钱?你的模式跟淘宝比,有什么优势?成本跟国美、苏宁相比,优势在哪里?

很多投资人往往更愿意相信那些已经成功的人讲的故事,而不愿意听一个没有成功案例的人的故事。

最难过的时候,刘强东在银丰大厦旁边的新岛咖啡独自喝酒,排遣压力。后来说起这段历史,京东集团总裁助理缪晓虹问他为什么不告诉她,他回答,害怕员工知道之后失去信心,离开公司。

在融资这件事上,刘强东始终只让缪晓虹和陈生强(现京东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这两个人知道。他做了一道防火墙,将融资的事情控制在极小范围内,把绝大多数员工隔离在外,员工只需要关注好业务,做好执行就行。

当时公司资金链紧张。有一次,京东集团副总裁兼通信事业部总经理王笑松拿着付款单找陈生强,供应商说不付款不给货。之前每次他找陈生强要钱,两人都会争论很久,陈生强说这个不能出那个不能出。这一次,陈生强出奇的冷静,看了王笑松一眼说:“笑松,明天要给员工发工资,这钱付出去之后,工资就发不出来了。”王笑松再也没说什么,拿着付款单转身离开。

王笑松回忆时说:“老刘会分享京东的规划,让人热血沸腾,我们相信他,又感觉他是不是冒进了,每次付不出款的时候,就想老板是否在吹牛。不过真的像奇迹一样,最困难的时候都有钱进来,很佩服他的融资能力。”刘强东从来没有在员工面前暴露他的焦虑,始终是充满自信的,他总是告诉大家,钱马上要来了,把所有的压力留给自己。在员工们垂头丧气的时候,他跟大家一讲话,士气马上振奋起来,继续奔赴战场。

在最难过的时候,今日资本给京东做了四五次过桥贷款,他们也心里发慌了。2008年11月,今日资本召开年会,邀请了LP(有限合伙人)参加,也邀请了刘强东参加。刘强东在台上介绍自己的公司,引起了亚洲知名投资银行家、香港百富勤创始人梁伯韬的注意,徐新也向梁伯韬引荐刘强东,在晚宴的时候特意将刘强东安排在梁伯韬身旁。梁伯韬觉得刘强东很有激情和信心,通过他当年如何赚第一桶金、如何从线下转向线上的故事,可以看出他既懂零售,又懂互联网。他认同刘强东的战略观点,中国零售效率太低,中间商吃掉了一大笔利润,如果能将中间环节颠覆掉,利益拿来与社会用户分享,是很好的模式。

梁伯韬这时已有了投资的意向,不过他打算找另一家基金做尽职调查,一起投。他找的是雄牛资本的李绪富,这是他在百富勤带的徒弟,徐新也曾经在百富勤做过梁伯韬的下属。雄牛资本自2007年10月成立以来,还未进行一笔投资。

李绪富曾经为苏宁服务过。黄光裕最风光的时候,收购大中,包飞机直飞南京与张近东谈判,坐在张近东旁边的就是李绪富。常斌带着李绪富去见刘强东,聊天说起京东如何好,李绪富问,这么好的公司为什么还不挣钱?你觉得大家电能做起来吗?

和刘强东见面聊了一次,李绪富就发短信告诉常斌,决定投资这家公司。当时京东要求21天内就得把钱打过来,因为快年底了,刘强东得偿还今日资本的贷款。

李绪富和常斌还有段有趣的对话。李绪富告诉常斌,他觉得这家公司能让他挣8倍的钱,常斌说,你肯定能挣8倍。过了一年,常斌向李绪富承认错误,他当时觉得今日资本能挣8倍,雄牛资本只能挣4倍,当时那么说不过是附和李的说法。李绪富笑他:你看你多没眼光,你看我最后挣了多少?

梁伯韬说:“我相信李绪富的眼光,他也信任我。我看好这个行业,也看好这个人,人比业务模型还重要,初创公司的模型没人说得准。很多投资人看公司有没有赚钱,没看现金流,事实上最重要的是现金流,现金流是正的,就能生存,负的就不能生存。亏损是在流血,但能够产生现金流补血的话,还是能生存的。”

在京东融资的过程中,缪晓虹发现,谈了很多次的投资人反而不成,成的都是这种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作为天使投资人,梁伯韬2008年个人投资京东100万美元,最后获得了超过百倍的回报,他说:“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京东,我当之无愧。”

2008年的融资经历,无论给京东还是今日资本,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有融资机会的话,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做。员工离职、竞争对手拆台、业绩下降,都未必会让公司倒闭,但没钱就一定会倒闭。

2006年当当融资2700万美元之后,在2007年和2008年都未融资(在2010年12月当当上市之前,它在资本市场一直未有大动作),而另一家竞争对手卓越亚马逊,因为美国总部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砍掉不少预算。彼时,刘强东还将当当和卓越亚马逊视作电商中的老大哥,充满敬意,声称自己是新玩家。不过,这位新玩家在连续拿到融资之后,开始走上全品类扩张以及自建物流的路,这是京东崛起之路的关键点。

刘强东拿到今日资本的第一笔投资时,亚马逊表现强势,2007年第一季度业绩首次突破30亿美元大关,股票上涨240%。

很多投资人投资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思路是,拿美国市场的成功案例去看自己手上的标的,选择最接近成功案例的标的。这种思维在中国互联网被证明是可行的。投京东,不是说今年投了你,明年就要看到利润。投资人仔细研究了亚马逊,对每年的发展状况、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来对比京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必然有亚马逊,那中国的亚马逊现在应该是怎样的?后面又该怎么走?筛选了一圈之后,发现京东是最接近亚马逊的一个企业。考核京东也是看京东是不是按照亚马逊的发展走。同期竞争对手收缩的情况下,京东更值钱了。如果没有亚马逊这个成功案例,京东怎么能说服投资人,说我还得再烧5年钱,甚至亏损?

京东脱颖而出,投资人认可刘强东的思路,给了他很多钱,把这个市场烧成了天价,仍然支持他继续往前走。市场第一名的玩家不考虑挣钱,而是选择烧钱的时候,后面的竞争者更不可能挣到钱,也得烧钱。市场很好的时候,投资人心态好,就多投一些公司,市场不好的时候,就谨慎了,不考虑市场前三以外的公司。京东的策略就是,我是老大,我有钱,你没钱,咱们就耗着,耗到市场不好的时候,你们没钱就得死。

刘强东说:“我们这种模式投资很重,资金需求很多。过去,我拿钱没有原则,在市场极度疯狂、不理性时,我没办法清醒。不过很多行业,第一个清醒,第一个死。当大家都不理性的时候,我也得跟着不理性,这就需要足够多的钱。幸亏京东在大家还看不明白时,就拿到足够多的钱,支撑足够长的时间。现在看,大家都理性了,该死的都差不多死了。”

拿到2000万美元的融资之后,京东做大规模的品牌扩张,决意要迅速占领市场,把其他对手压垮。那时候,打开百度搜索,右边广告几乎全是京东的。把新闻网站打开,也可以看到无数京东的广告。正巧这一年金融危机,门户网站广告很难卖出去,价格便宜。京东和凡客诚品都用便宜的价格拿到了很多流量,加上低价、送货快,这两家网站起来得非常快。接下来的4年里,京东和凡客诚品成为B2C电商风头最劲的两家公司。

2009:电商风口来了

2003年,因为“非典”,刘强东才开始试水电商。同年,马云在阿里巴巴之外创办C2C模式的淘宝,竞争对手是通过并购易趣进入中国的eBay。深谙中国国情的马云,用凶猛的、免费的模式打败了eBay,淘宝以一年翻一倍的速度做起来了。淘宝的运营能力非常强悍,特别擅长跟线下商家结合起来,把网站搞得很热闹。击败eBay之后,淘宝在C2C这块没有对手、一马平川的市场里,大肆圈地。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电商最耀眼的是淘宝,B2C的光彩弱势得多。2000年,当当在B2C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含辛茹苦地耕耘,到2006年,互联网行业的人开始意识到各个垂直领域都可以做起B2C来,接下来3年是垂直领域B2C电商网站创立的高峰期,例如以卖大家电为起点的世纪电器网(后改名库巴网,2006年),京东直接竞争对手、主打3C的易迅网(2006年),时尚领域的凡客诚品(2007年)、乐淘(2008年)、好乐买(2007年)。

2008年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投资圈发现中国没受什么影响,消费依然很火,开始考虑中国互联网下一步的投资热点是什么。他们想到,中国的消费内需可以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这就是电商。

再造一个淘宝已经很难了,淘宝的生态体系做得足够厚重了,难以动摇其根基。但是京东模式是可以参考的:独立网站、花钱买流量、卖得便宜、送货快。资金蜂拥进垂直电商领域。2009年,几乎各个品类排名前三的垂直电商都投得差不多了,淘宝品牌榜前100的也被用投资人的眼光扫视了一遍。对于投资圈来说,这是一个灾难的开始,电商用钱把市场惯坏了。

为了讨好客户,有些电商网站每买不足30元的商品,就送价值6元的毛巾。为了追求用户体验,每单货的包装成本也很高,甚至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再加上为了获取用户,流量购买的价格越来越高——有人开玩笑说,百度发展得好,都是电商和电商背后的风险资本的功劳。

电商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买得便宜、买得方便、买得放心。淘宝解决了前两个,但没解决第三个问题,京东就强调正品行货,用亏损换规模,用非常快的速度拿到足够多的用户,品牌建设也不错,不过它维系服务的成本很高,持续投入建设仓储、配送团队,相比淘宝,京东对人群的运营偏弱,主页上的活动都是干巴巴的,不像淘宝,把情人节、光棍节什么的,玩得名目繁多,热热闹闹。

京东在2007年就开始扩张品类,从IT产品、手机、小家电、百货到图书等等,用户转化率比较高。京东以亏损换取规模的时候,把用户长久留在了京东。但是,很多垂直B2C是以亏损换来流量,用户像蝗虫一样,哪里有打折就去哪里。投入市场的费用不该只是获取流量、获取销售,而是获取用户,如果转化率太低、不可持续的话,这个电商公司就没有长期发展的价值。有些电商网站的用户是一次性购物,搜索到便宜物品就去这个网站下单。网站可以花50元买用户,不可以花50元买100元的销售。市场费用应该是获得忠实的用户,让好的客户体验刺激他不断重复购买,来稀释最初获取用户的广告投入。

2009年,老虎基金给出2亿美元的估值,回头刘强东与股东们商量了一下,说试试涨点价,看人家接不接。他喊出了2.5亿美元的价格,只喊价一次,对方就马上一口应承下来。这下,他们都知道价格报低了,老虎基金的预期肯定比这个高。

这里还有个故事。某基金也想投京东,投资人从香港乘飞机赶到南京,再从南京包车赶到宿迁,冒着大雪带着合同而来。该基金喊出的估值是3亿美元,而老虎基金的估值是2.5亿美元。如果接受该基金的估值,京东股份稀释得就少一些。当时缪晓虹和陈生强纠结起来,对方也说,老虎基金那边是口头承诺,没签合同不算数。

缪晓虹建议抓阄,刘强东拒绝了,他说:要守信用,不守的话,如何带领公司?最后京东还是接受了老虎基金的投资。

这事老虎基金也知道。投桃报李,他们还提过以7亿美元的估值买一些股票。刘强东说京东不缺钱,叫他们找老股东买。钱还是小事,老虎基金在很多决策上,给了刘强东很大的支持。

有些人在2008、2009年怂恿刘强东把今日资本赶出去,将估值做低,给刘强东本人发股票。刘强东的回答是,最难的时候,是今日资本给了我帮助,我不能那样做,签下的合同,我认。这些事刘强东本人从来没有当面对今日资本说过,但是今日资本辗转听到了,他们意识到,托付的人托付对了。

君子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徐新曾经对缪晓虹说,我挣个10倍就好了。这话缪晓虹转给了刘强东,刘强东回答,不,我至少要让她挣个100倍。2014年,京东上市,今日资本获得回报超过150倍。投资人为什么相信刘强东?因为他承诺的每次都兑现了,每年都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投资人对他的信任是不断增加。

2010年:价值千亿美元的局

2010年,中国第一家B2C电商公司麦考林在美上市,开启了中国电商上市让风险投资获得回报、退出的大门。2010年到2012年,是中国电商的黄金时代,数十亿美元涌入这个行业。2010年12月,当当在美上市,这家融资4000万美元的公司,发行价每股17美元,当天涨到25美元,几个月后涨到30美元。那个时候,4000万美元的投资做出一家市值20亿美元的公司,是个很好的样本。

2010年开始,很多垂直电商拿到了动辄数千万美元的投资。电商的风口起来了。像老虎基金这些,都是全球范围内投资,全行业下注,当当他投,京东他也投,凡客诚品、乐淘也都投。他们不仅仅是买下选手,是连整个跑道都给买下来。

回头看2010年到2012年,是电商的黄金时代,也是风险投资的中世纪黑暗时代。很多人认为用钱可以买来用户、买来市场份额、买来核心竞争力,后来,哀鸿遍野。消费者受益了,用很少的钱买到了产品和服务,但是为此埋单的是风险投资。

中国的电商行业是一个千亿美元的局,创业者是局中人,风险投资也是局中人。风险投资的本质是推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有价值的力量,为电商的前进做了很多贡献,可破不了电商这个千亿美元的局。只能说,完成了时代的使命就默默退开。他们和那些失败了的电商企业一样,是时代演进中被人们遗忘的角色,但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中国社会对失败者缺乏尊重和同情,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做到了什么样的高度。因为这种凉薄,失败者的背影显得更加凄凉。

身处局中的时候,谁看得清呢?2010年对于京东来说,是幸福来得有点快。2010年4月,高瓴资本以10亿美元估值,投资京东2.65亿美元,是当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一笔投资,后来又追加了5000万美元。好多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才融资两三亿美元。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磊的理念是,若要赌,就要豪赌。

张磊投资公司和别人不一样,他要求必须有创始人控制条款,如果创始人不能控制公司,他不会投。他研究众多公司的历史后得出结论,创始人控制公司不见得一定能成功,但创始人没有控制公司,肯定成功不了。他也担心一点,有些股东投资的钱比较少,容易受到诱惑,急着想卖。他把这种风险称作“邻居风险”。

张磊问刘强东,需要融资多少?刘强东报出的数字是,5000万 ~7500万美元。张磊告诉他,我要么一分不投,要么投3亿美元。刘强东拒绝了,3亿美元足以让张磊成为京东第一大股东,协商结果是2.65亿美元,刘强东有董事会控制权,实行超级投票权。

张磊和刘强东一拍即合,“我们都特别简单,他跟我从来都很坦诚直白”。

2009年底,张磊和刘强东在一个论坛上见面,张是听众,刘是演讲者。他们都是人大毕业,张磊主动找到刘强东,问他是否需要融资。刘强东说,肯定需要钱,但不喜欢跟风险资本家谈,谈得很多,却没人理解他。张磊和刘强东在高瓴资本办公室聊了两个小时,就决定投京东。很多互联网创业者融资,拣投资人喜欢听的说,大部分会说公司是轻资产。但刘强东说,京东是重资产,只有重资产才能保证客户体验。这种坦白,打动了张磊。

2007年,京东开始请普华永道做审计,一年销售额才几个亿,却为审计付出几百万元,所有财务数据都真实地呈现在投资人面前,在投资前有充分沟通和交流。刘强东说:“很多问题都来源于投资前为了拿投资人的钱不敢说实话,好多该披露的信息不披露,老是忽悠别人,把钱弄到之后再做投资人不知道的事情,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京东集团前首席财务官陈生强(现京东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谈到融资说,跟投资人见面,如果是谈运营,那就可以什么都聊;如果投资人第一次来谈财务,第二次再约就不见面了。因为只看数字的投资人是没有价值的,公司需要的是真正理解业务的投资人。有投资人担心数据造假,当时还没有审计报告,陈生强每周一上午都会发一份关于上周数据的报告给刘强东,刘强东会让投资人随便挑一周,把该周报告的邮件转给他。公司不可能365日天天造假,也不可能发给刘强东的数据造假。投资人可以拿着周报数据到系统里调数据,随便抽查。“只能做到这一步,再往下就别烦我了,否则把你踢出去。”

下一节【刘强东-《创京东》-战略】更精彩,敬请期待

当5000万家庭共享一个APP

垂直这个词,曾在互联网经历爆红,也被打落悬崖。

最典型的是垂直电商,以硅谷鞋类电商Zappos为标杆,国内几乎无差别复制了乐淘、好乐买。美妆垂类电商最著名的则是30岁创始人即敲钟的聚美,曾经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落寞。

也有特例。互联网垂类工具或内容大部分时候都被温柔对待。

不论是专注理财投资的雪球,还是影视音乐为主的豆瓣,母婴领域的亲宝宝,抑或懂车帝、丁香园,都在各自专业领域拥有忠实用户,且他们都保持了旺盛坚强的生命力。

如果梳理这些公司的过往,有个共同特点:在相应的垂直领域积累足够深,基本都是成立八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公司。而且一定是解决了用户的某个痛点需求,与用户的连接紧密,轻易不会被取代,从而形成公司竞争优势和壁垒。

这种「精而美」的路线,看上去是穿越周期的成功途径,也是不少中公司的理想状态。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冒险的做法。

这取决于创始人早期,是否就找到足够尖锐又是刚需的市场特点,快速击中目标用户群。以及这个需求点是否具备持续深耕的潜力。

以及当行业变迁进化时,掌舵人要持续带领公司行驶在最适合的航道。既能顺势而为,又不失去自我。

这些考题冯培华都曾给出过回答。在创立亲宝宝的十年时间里,这位创始人几乎把亲宝宝恰如其分地嵌入某个轨道。从早期的快速增长,到中期的平稳过度,虽然没有像抖音、快手等明星公司大开大合,但探索出一家中公司的持续成长路径。在众多互联网公司陨落的时候,他们还是稳定成长。

一组数据可以侧面说明这份成绩:十年收获超1亿用户,5000多万年轻家庭,1亿次孕育早教问题在这里得到解决。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自然增长的结果。

相册的魔力

时至今日,亲宝宝最深入人心的功能还是相册。

一个云空间服务,可以承载孩子的照片、视频甚至文字日记,但这个空间只有经过创建者的邀请才能看到,继而进行点赞、评论和分享等互动。

通常情况下,那个创建者都是妈妈,互动者多为家庭成员或亲友。一位宝妈创建的空间,平均全家人的访问次数在千次以上,每天多达12次。

一位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宝妈告诉新莓dayabreak,她和朋友备孕期间就开始使用亲宝宝,当时是几个准妈妈分享各自孕期的进展,孩子出生后,她们顺理成章地延续下来,不定期上传照片。一来是备份,防止换手机丢失照片。而是跟家庭成员和其他妈妈互动非常方便。

她还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平时上传照片和视频基本不用动脑思考或筛选,因为空间会自动按时间分类整理。如果想找某个特定时间的照片,比如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的照片,很容易就能找到。」

这是亲宝宝的典型用户,她所呈现出来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基本精准落在冯培华创业之初的设想框架。

事实是,投资人可能低估了用户对影像记录和保存的需求强烈程度。

众所周知,QQ空间帮助腾讯在PC时代博得中国版Facebook的美誉,撬动用户的原始需求点就是相册。这个陪伴了几代人成长产品,就是在线相片的云存储。甚至到了2018年底,腾讯还将这个功能在小程序复刻,打出「永久免费,保存原图」的口号。因为他们知道,私密相册的用户黏性有多强。

张小龙的意思是,希望将朋友圈和个人相册完全分开,只不过最初一不小心把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就连快手早期也非常注重用户的短视频私密存储空间。快手设置有一个权限性开关,可以将账号变成一个完全私人的非公开空间,就是作为单纯记录生活的相册。程一笑分享过,2016年这样用户的比例在10%-20%。

互联网时代,影像对每个人而言就是资产。存储空间的意义变得更加重要。

尤其对于孩子而言,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用影像记录他们的成长。所以,亲宝宝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单纯的存储空间,更是一个家庭的数字资产,也是情感链接器和重要档案。迄今为止,亲宝宝已经实现超100亿照片或视频记录。

过去十年,看上去空间上传、查看和分享的功能没什么变化。看不见的地方都是平台在做迭代和优化。

起初每上传1万张照片就会有10张失败,之后优化到可能就一张会失败。闪退率也是他们严格监控、必须持续下降的指标,其他关键考核对象还有照片视频的上传速率、压缩和转码,以及对流量的节省,等等。

有时候,对一个好产品而言,稳定好用远比吸引眼球更重要。

家庭局域网

亲宝宝的空间具备私密属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互动。相反,相册的分享频繁,而且天然具有裂变效应。一个妈妈创建之后,基本会拉动家庭成员的关注。后台数据显示,通常一个孩子能拉动五至六名亲友关注,有时候甚至多达十几个。

也就是说,通过拍照记录这个原始需求,平台创建了一个智能化的数字资产管理共享空间,继而连接了千万级别个家庭,沉淀了中国最大的一个家庭图谱。

家庭是亲宝宝非常关键的一个产品逻辑。凭借这样的定位,平台的获客成本低,效率却高——获取一个用户即获取一个家庭。这种用户结构也使得亲宝宝的用户增长效率、活跃度和留存率处于一个健康稳定水平。

家庭关系是互联网应用最希望构建,却很难实现的。

张小龙也担心发红包可能会演变成一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只是发钱而已,脱离了情感化的一面。」之后他们通过在红包增加表情强化情感分量和互动趣味。

创业初期,相册只是一个工具属性的产品,但是冯培华知道这个需求可以延展的空间巨大。「十年前,想的是如果通过空间连接用户,就可以连接中国家庭。家庭规模足够大,同时具有足够大的消费力,这是我们看到的核心点。」

京东零售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发现很多最初的个人账号逐渐演变为家庭账号,这让他们非常欣喜。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单元,而很多消费行为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比如汽车、家电、家具等。当京东意识到这点后,会通过消费记录,辨别账号特征,打上不同标签,推荐给家庭消费特征的商品。

但类似京东的电商平台本质上只是消费渠道,再往前一步,家庭如何做出消费决策?

以母婴为例,这是典型的家庭消费特征领域。尤其进入家庭共育模式后,消费决策过程变得尤为重要。

一份数据表明,育儿APP是母婴消费决策影响的主渠道,种草率高达91%,是占比最高的线上渠道。核心原因在于,母婴垂直内容平台产出的内容具有高相关性和实用性,所以会更容易得到用户的信任。

不论是母婴类消费平台还是品牌,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从亲宝宝这样的平台了解更多用户需求,尤其是以家庭生态为核心的行为。平台可以基于目标人群需求与之进行匹配,继而精准触达。

一站式解决方案

越来越多的家庭认同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家总动员。

只不过,年轻父母秉持现代育儿观念,老人则手握自身经历的传统经验,这种冲突有时候甚至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有相对可靠确定性的育儿知识,得到双方的共识。

在社交平台,一些宝妈分享自己的解决办法是,把育儿服务平台引入家庭,让专业知识可以轻松在家庭成员之间分享流动,增加共识,减少分歧。亲宝宝某种程度上就起到润滑剂的作用,隔代育儿冲突最终在这里得到化解。

其实这也是源自用户的需求。

2015年,当时亲宝宝还是一个相册云存储工具,就有用户提出希望增加育儿知识。其实母婴领域不乏内容社区,但有一个问题,UGC生产方式导致社区内容庞杂,有时候个体的经验不一定具备普适性。更何况,社区没有方向性引导,很容易话题被带偏,充满情绪,缺乏价值感。

这可以帮助父母过滤干扰信息,在家庭育儿方面默认为标准,甚至是育儿百科全书。据统计,上线以来,亲宝宝累计帮助用户解决了超1亿次家庭孕育早教问题。

2017年下半年,亲宝宝正式从一款工具型APP转变成一站式服务平台,宝宝空间和育儿助手成为两大核心产品。

最近,亲宝宝联合浙江大学心理学何洁教授的育儿专家团队共同研发专业课程。小到一节课的每个观点,大到整体的课程框架,都是双方反复讨论和考证。

在AI时代,「智能育儿助手」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冯培华说,他们花了很大心血做个性化的育儿助手。「我们希望用大数据的算法实现千人千面,帮助处于不同育儿阶段的用户获得对他们最有用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用一些深度学习的算法来辅助回答用户提出的育儿问题。」

亲宝宝自带一套从孕期至6岁宝宝的完整育儿知识体系,系统基于深度学习可以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给予智能回复。一开始,回答的准确率有50%,现在已经提升到85%。90%以上育儿问题可以自动化解决,实现秒级响应。

机器学习的特征就是,连接越紧密,彼此越了解,输出更准确。

如果亲宝宝有一天能成为,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内容推荐与问答引擎,距离真正理解用户的智能大脑也就不远了。

冯培华有的是耐心。在他的字典里,长期这个词是名词,更是需要落地执行的动词。而且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正在以什么样的速度前行,「所有生物在生长期都是有一定加速度的,我们刚开始长得比较慢,现在正在慢慢加速生长。」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